首 页 机构设置 工作动态 审议意见 代表工作 人事任免 规范性文件 人大知识 常委会公报 领导讲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决定决议 >> 正文

洪湖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关于洪湖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计划草案的报告的决议


(2021年11月24日洪湖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

洪湖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查了市发展和改革局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提出的《关于洪湖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计划草案的报告》及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同意市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的审查报告。会议决定,批准《关于洪湖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批准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关于洪湖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1年11月21日在洪湖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洪湖市发展和改革局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向大会书面报告洪湖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各位代表予以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之年。一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精准谋划,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全市经济发展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良好态势。

(一)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一是经济总体稳中有进。2021年,预计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0.0亿元,同比增长8.0%。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94.0亿元、70.0亿元和146.0亿元。产业结构由2019年同期的27.2︰32.0︰40.8调整为28.9:26.4:44.7。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7.69亿元,同比增长2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0.1亿元,同比增长16.1%;财政总收入17.48亿元,同比增长36.24%;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6900元、20752元,分别同比增长13.0%、12.0%。预计单位GDP能耗降低率为3.5%,超额完成上级下达降低3%的任务。

二是工业经济承压前行。今年以来,工业经济克服下行压力,预计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90亿元,完成入库税收8亿元,同比增长140%,其中长利玻璃、一泰科技税收突破亿元大关。新兴领域持续拓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健康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96家。企业培育成效显著,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3家,新增在孵企业20家,完成企业上云60家。三大园区平台持续完善,新增入园企业29家,园区企业已达228家。以新滩经合区为载体,美科精毅、深圳宏钢、闲庭科技、武汉柏力等一批优质项目入驻,进一步夯实了园区产业集群发展基础。

三是农业生产增产增效。农业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44.2万亩,预计粮食总产66.4万吨。本地化培育河蟹苗种8000万只、名特优水产苗种繁养100亿尾、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面积近10万亩,以高分通过“国家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复查。大力推广水稻“一种两收”、莲藕“一种三收”、河蟹“3+5”生态健康养殖、稻田综合种养、渔莲共生等优化模式,培育出“洪湖莲藕”“洪湖清水蟹”“洪湖再生稻”“洪湖小龙虾”“洪湖浪”等区域公用品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农村房地一体确权登记发证如期完成。

四是第三产业稳中提质。规上服务业实现恢复性增长,预计其他交通运输业营业收入达1.36亿元,比上年增长8.8%;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达1.15亿元,比上年增长13.9%。电商经济亮点频现,成功举办“十佳好网货”评选、“一镇一品”推介、“农超对接”、“农商对接”、“云上年货节”及系列直播等活动,洪湖莲藕、洪湖小龙虾、洪湖清水蟹等产品成为网上爆款,农产品网上交易额达20亿元,我市成为全省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市。全域旅游不断深化,环湖绿道、瞿家湾红色小镇、乌林三国文化旅游等一批项目加快推进,洪湖湿地生态旅游区申报国家4A级旅游景区,瞿家湾老街申报3A级旅游景区等工作有序推进,洪湖龙街申报湖北旅游名街已经验收。文旅产业发展持续推进,预计2021年实现旅游接待54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1亿元。物流业发展提档升级,湖北华贵食品有限公司成为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企业。

(二)有效投资持续扩大

一是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扎实开展“项目建设落地年”活动,先后举办4次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掀起“大干项目、干大项目”发展热潮。全年在库投资项目172个,同比增长13.2%,其中新开工建设项目71个,同比增长273.7%。全市纳入省重点项目5个,总投资约202亿元,已完成投资118.5亿元;纳入荆州市重点项目5个,总投资约104亿元,已完成投资40.6亿元;洪湖市重点项目100个,年度计划投资约200亿元,都在按序时进度扎实推进。洪湖赤壁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洪湖市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竣工投产运行;市档案馆项目即将完工,江北高速公路东延段即将建成通车;下内荆河系统治理工程、西部水厂、瞿家湾红色小镇、第三水厂等重点项目正有序推进;东分块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工程、洪湖通用机场、仙桃至洪湖至监利铁路等重点项目前期工作正在加速推进。

二是争资争项成效明显。按照“策划项目准、申报项目快、向上对接勤、争取资金多”的思路,积极向上争取中、省预算内资金。全市各部门牢固树立“项目是载体,资金是血液”的理念,强化争资争项力度,积极到各级主管部门对接、汇报。目前全市已争取到中省预算内及各专项资金约34亿元,其中有2个单项争资额创历史新高:铁牛片区生态环境系统整治工程总投资3.5亿元,已到位中央预算内资金1.0331亿元;下内荆河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项目总投资5.2亿元,一期已到位资金1.3264亿元。

三是消费市场活力提振。加快电子商务发展,鼓励企业利用线上平台和展会抓订单保份额,支持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以新业态激发新动能,促进消费市场活力提振。在今年“5.17洪湖清水龙虾节”活动中,当日网红直播总观看数近亿人次,进一步促进了洪湖市清水龙虾产业提升。积极发展夜间经济、特色商贸小镇和特色商业街区,打造游洪湖美景、品洪湖美食、购洪湖特产、娱“一河两岸”的全链条消费模式。全市民生物价总体平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全年预期目标之内。

(三)改革深化蹄疾步稳

一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最多跑一次”等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8%。企业投资备案实行“一网通办”,平均办理时间压减至1个工作日内,最快0.5个工作日办结。全面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并联审批,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时限压缩至80个工作日内,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时限压缩至60个工作日内。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开展公平竞争审查,清理废止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文件。持续开展降成本优环境专项行动,落实上级各类惠企政策,构建降本减负长效机制。

二是开放水平全面提升。全方位对接大武汉,争当融入武汉先行者,编制完成《洪湖市融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第二通道、新滩港等基础设施建设已明确纳入《武汉都市圈发展规划》。与武汉经开区深度合作共建新滩经合区,园区二期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多次组织招商引资恳谈会、推介会,全年新签约项目50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3个,总投资160亿元。

三是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积极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改造,增强创新能力,预计全年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20亿元,同比增长153%;鼓励企业建设各类创新平台,现有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14家;鼓励企业承担重大科技项目,2021年承担省级科技创新项目2项。洪湖市连续三年被湖北省委、省政府评选为“科技创新先进县市”,为荆州市唯一一家连续3年获此殊荣的县市区。

(四)城乡建设稳步推进

一是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国省干线建设稳步推进,329省道黄家口段、353省道峰口段已建设完工;103省道大同湖至老湾段、国道台小线胡范段及螺山段已开工建设,预计年内完工;329省道长河至中府河段已完成基础处治,预计12月份完工。县乡道路建设步伐加快,已完成县乡道改造6.48公里、通村公路改造50.87公里、公路提档升级47.45公里,危桥改造60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预计年底建成5G基站225个。

二是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全年共改造提升城市公园2处,面积71.75万平方米,城区公厕改厕率达100%,改造老旧小区30个、棚户区207户。建成智慧停车场10个,新增停车位1251个。实行城乡环卫一体化,开展垃圾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工作。推行城区公共绿化市场化养护管理,全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32平方米,道路绿化普及率97.94%,绿化达标率84.74%,林荫路推广率84.48%。

三是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产业融合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秀美乡村建设步伐加快,2021年打造了新滩胡家湾村、乌林吴王庙村、瞿家湾月池村和沙口镇水口村4个省级美丽乡村。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常态化运行,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成效显著,17个乡镇污水厂全部达标运行,日处理污水达2.16万吨。城乡饮水安全工程全面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普及率达99.8%。农村厕所革命稳步推进,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8%。

(五)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一是空气质量持续向好。积极推进秸秆禁烧、扬尘治理、餐饮油烟污染整治,绿色低碳产业转型步伐加快,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保质保量完成。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细颗粒物PM2.5连续5年居荆州第一名,可吸入颗粒物PM10连续三年居荆州第二名,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率连续两年居荆州第一名。

二是生态治理成效明显。深入实施全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洪湖市水系连通生态调水工程、洪湖湖泊退垸还湖生态修复工程、洪湖湖滨带生态修复及水污染防治工程,洪湖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洪湖大湖已经消除劣五类水体,长江水质常年达标,东荆河汉洪大桥考核断面及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源达标率为100%。绿色生态明显扩大,2021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19.6%,生态满意度连续五年位居荆州前列。

三是长江大保护扎实推进。扎实做好长江流域退捕禁捕工作,退捕渔船1910艘,安置渔民3417人。建立长江采砂管理联席会议制度,严厉打击长江非法采砂行为。严格落实三级河长巡河制度,定期开展巡查河湖生态修复与治理、河湖乱垦乱种治理、“清四乱”、小微水体整治专项行动,加强长江岸线新沟段项目整治,幸福渠、新潭子湖水系连通生态治理任务全面完成。

(六)民生福祉显著增强

一是民生保障坚实有力。创业就业扎实推进,预计全年新增返乡创业2013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600万元;免费职业技能培训120期,培训6031人。新增城镇就业6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保持在4.5%以下。社会保障升级扩面,养老和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民生安居持续优化,构建城乡一体化住房保障体系,2021年确认413户符合住房保障条件,发放租赁补贴100万余元,基本实现了外来务工人员、环卫工人、中低偏下收入家庭及低保家庭全覆盖保障,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二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完善教育教学设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全面改薄,实验小学园林路校区、贺龙中学运动场、实验大楼改扩建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城西九年一贯制学校、实验小学人民路校区综合楼等项目加快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人民医院公共卫生补短板基础设施建设及设备采购项目、疾控中心P2实验室等项目建设完工。文化品牌创建初见成效,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入围“第九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评比,峰口镇获评2021-2023年度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体育活动精彩纷呈,全国U15女子篮球比赛(洪湖赛区)圆满举办,吸引了全国观众收看。洪湖代表荆州参加湖北省第四届“福寿康宁”老年人太极拳剑交流活动,获优胜奖17项。

三是社会治理水平提升。大力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连续多年未发生重大及以上事故。积极防范化解政治安全、社会治安、重大矛盾纠纷、公共安全、网络安全等领域风险隐患,坚持零容忍的斗争态势,按照“快速反应、立体处置”的要求,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推进平安洪湖创建,群众安全感不断提升。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加强12315消费维权机制建设和“双随机、一公开”工作。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完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产业发展能级不高。制造业档次较低,产业集中度不高,产业链条不长;经济结构不优,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新兴产业发展较慢,科技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二要素保障有待加强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较高,用地、人才、资金等要素仍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营商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市场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三是民生短板依然突出。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仍不够完善,交通、水利短板仍需补强,民生事业发展步伐有待加快。这些问题,都要切实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二、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总体要求,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建议2022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安排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

——财政总收入同比增长10%;

——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

——外贸出口同比增长1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

单位生产总值降耗、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等约束性指标达到省和荆州市目标要求。

三、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工作措施

(一)抓产业、促创新,进一步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

一是不断夯实创新能力支撑。持续提高研发投入,发挥技改资金、科技创新奖励基金等撬动作用。积极开展“联百校、转千果”科惠行动和科技成果“高校行、市州行”等推介对接活动,促进科研成果供需对接。支持企业加强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工业大学、长江大学等高校产学研合作,努力创建湖北省产业技术研究院1家、企校联合创新中心6家。

二是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扎实推进优势产业更优,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聚焦石化装备制造、农副食品加工、汽车及零部件、医药化工、新材料、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链,实施补链、延链、强链的产业链长制,提升主导产业支撑水平。以长利玻璃、一泰科技等为重点,推进上下游产业发展,打造长利新能源产业园和一泰科技新材料示范园。

三是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发展。加大新兴产业招商力度,着力培育文化旅游、大健康、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围绕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目标,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推动旅游全域发展。大力推行“旅游+文化体育”“旅游+农业”“旅游+小镇”新型旅游模式,推动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以利用5G、物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加快推进与污染监控治理、旅游消费和制造业等领域深度融合,形成经济新增长点。

(二)抓投资、促消费,进一步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一是多面发力扩大有效投资。牢牢把握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围绕基础设施、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生态环保、城市建设等重点领域抓项目扩投资。力争全年工业投资增长20%,确保25个项目落地开工,20个项目投产见效。以“十四五”规划提出的一批重大标志性工程和重点民生项目为“主抓手”,抓住政策机遇,做实项目储备和滚动接续机制,争取纳入中省重大项目库,推进项目落实落地。加强项目前期的相关工作调度和推进力度,重点协调破解土地、资金等项目建设难题。精心谋划布局,全力推动东分块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工程、仙桃至洪湖至监利铁路、武(汉)松(滋)高速公路武汉至洪湖段等重大项目建设。

二是多措并举促进消费增长。大力促进本地消费市场升级,加快内贸流通创新,大力推进农产品(冷链)交易设施、星级酒店、商业综合体等商贸项目建设和完善。拓展消费业态,鼓励网上购物、线上教育、在线办公、数字娱乐、网络诊疗等服务消费,支持5G、3D等技术在商业、教育、文化、旅游、娱乐等领域的广泛应用。积极推进医养结合、文化创意、全域旅游等新兴消费,吸引社会资本提供教育、文化、养老、医疗等服务。

三是千方百计提升招商质效。以“投资”的理念抓招商,积极对接省市的产业布局,瞄准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大武汉等重点地区,结合我市的产业优势,引进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上下游项目,促使承接产业转移和扶持本地优势产业有效衔接。综合运用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委托招商、驻点招商,提高签约率、落地率。力争全年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60个,10亿元以上项目8个,完成合同引资300亿元。

(三)抓创建、促融合,进一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一是拓展优化产业发展空间。继续完善国土空间结构,全面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完成老旧小区改造提升等项目建设。持续深入实施一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不断补齐功能设施短板。加快三大园区配套设施建设,推动产业提档升级与城镇有机更新同步推进。继续抓好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全面提升城市文明形象。

二是完善提升城市配套功能。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城市更新”进程。实施沿江路改造、玉沙路西延等工程,完善城市公厕、垃圾中转站等民生设施。加快推进“一河两岸”二期、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建设。提升能源供应能力,推进中心35千伏变电站和大兴110千伏输变电项目建设,新建和改造10千伏线路、低压线路180公里、168公里。持续巩固创卫、创森成果。

三是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严格保护耕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保障粮食安全。持续开展村庄整治和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和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继续抓好“四好农村路”建设。大力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加大乡村旅游品牌创建力度,推进优质旅游在乡村旅游领域发展壮大。

(四)抓改革、促开放,进一步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一是持续全力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围绕打造“四最”营商环境目标,完善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机制,积极落实湖北省优化营商环境30条,切实降低企业税费、融资、物流、生产要素等成本负担。完善全程代办、集中审批、容缺受理等工作机制。深化“数字政府”建设,全面推行“不见面”办事,推动高频事项“一网通办”“一证通办”“一码通办”“跨区通办”。

二是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健全财税金融体制机制,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增强重大项目、重点民生工程、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建设运营,拓宽公共产品供给渠道。加快推进大沙湖、大同湖和小港农场改革步伐,走农场企业化、垦区集团化发展之路。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切实加强风险防控。

三是纵深推进更高水平开放。加快融入宜荆荆恩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积极参与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联席会和长江经济带投资洽谈会等省市经贸活动,推进全方位合作。加大旅游、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招引力度,努力争取一批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重点项目落地,积极对接国家、省、市重大战略,谋划一批带动全市经济发展,支撑产业结构的重大项目。

(五)抓生态、促发展,进一步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一是着力筑牢生态保护屏障。把长江大保护摆在压倒性位置,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抓好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深入实施河湖长制、林长制,坚决落实长江流域十年禁捕要求,坚决整治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重拳整治“散乱污”企业,全面推进河长“清河”行动。确保主要水体水质稳步上升,空气环境质量常年保持优良。

二是全面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严格落实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任务,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深入实施重点用电单位节能低碳行动,加大重点领域和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进一步规范危险废物管理,推进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深入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持续推进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努力改善水质和土壤环境质量。加强洪湖湿地生态屏障保护,重点推进生态公益林、高质量水源涵养林、防护林等工程建设,提高绿色洪湖质量。

(六)抓民生、促稳定,进一步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一是补齐公共服务短板。着力提升办学水平,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共用。切实改善教学条件,加快城西九年一贯制学校、忆美领秀城幼儿园等项目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市精神卫生中心扩建项目,持续改善医疗设施和服务质量。持续推进国家健康促进县区创建工作,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切实提高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行政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市图书馆共建共享工程,开展文艺演出、展览、培训、讲座等公益服务。

二是强化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落实国家支持和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返乡创业、退役士兵、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实现城镇新增就业7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5%以内。持续扩展社会保障卡功能应用,全面推进“一卡通用”,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深化养老服务体系改革,稳步推进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模式,加快推进农村敬老院和社会养老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

三是提高社会治理效能。以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先手行动”为抓手,实施常态化扫黑除恶、严打整治、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加大打击黄赌毒、电信网络诈骗等突出新型犯罪力度,推进平安洪湖建设。深入开展普法活动,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全力抓好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推进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认真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统筹做好粮食保障、物价稳定、能源保供等各项工作。

各位代表,做好2022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起而行之,为新时代洪湖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关于洪湖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计划草案的审查报告

(2021年11月22日洪湖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主席团第三次会议通过)

大会主席团:

大会之前,市八届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对《关于洪湖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计划草案的报告》进行了初步审查。大会期间,财政经济委员会专门组织部分代表对报告又作了进一步审查。现将审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2021年计划执行情况总体良好

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总体良好。在国内外形势依旧严峻的大环境下,全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立足大荆州,争当排头兵;融入大武汉,争当先行者”的目标,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扎实做好产业结构调整,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城市面貌显著改善,社会事业和民生工作得到加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呈现稳中向好态势,实现了经济平稳增长和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同时也要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够足,产业发展能级不高,要素保障有待加强,民生短板依然突出。对此,希望市政府在今后工作中高度重视,采取措施努力解决。

二、2022年计划草案总体可行

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市政府提出的2022年计划草案,符合我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和工作措施,符合我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总体可行。建议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市政府提出的《关于洪湖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批准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三、做好2022年计划执行工作的建议

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市政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市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行动路径,全面完成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综合代表审议意见,财经委员会提出以下建议:

(一)抢抓战略机遇,全面融入武汉都市圈。坚持“立足大荆州,争当排头兵;融入大武汉,争当先行者”的总体目标,充分发挥“一城一江一湖”优势,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要抓手,以园区建设为主要平台,对标武汉都市圈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夯实我市高质量发展基础,实现与武汉都市圈“规划同编”共绘发展蓝图、“交通同网”共建互通互联、“产业同链”共推融合协同、“科技同兴”共谋创新发展、“民生同保”共享发展成果新景象。

(二)注重项目建设,切实增强经济发展质量。牢牢把握“项目为王”的发展理念,加快美科精毅、武汉柏力、湖北闲庭、昱鼎科技、万硕新材料等一批项目建设,大江润业、中朋科技、湖北丽泽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力争全年工业投资增长20%,确保25个项目落地开工,20个项目投产见效。同时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投资环境,强化要素保障,竭力引进行业龙头企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坚持绿色引领,提升农业产业品牌效应坚持走绿色生态新型现代化农业发展路子,集中连片打造一批现代化设施农业特色种植基地,着力培育形成农业发展新优势、新亮点。大力推广水稻“一种两收”、莲藕“一种三收”、河蟹“3+5”生态健康养殖、稻田综合种养、渔莲共生等优化模式,培育并唱响出“洪湖莲藕”“洪湖清水蟹”“洪湖再生稻”“洪湖小龙虾”“洪湖浪”等区域公用品牌。

(四)突出全域旅游,全力推进区域融合发展。以“争取国家项目,保护红色家园,传承红色基因,擦亮洪湖名片”为目标,全力建设瞿家湾红色旅游小镇、红色湘鄂西旅游区、市委党校党性教育基地等红色研学项目,提档升级红色湘鄂西旅游区,加快建设乌林温泉小镇、老湾珂里水乡等镇村特色景点,推动形成“一河两岸”城市商脉主轴,有效促进文旅、农旅、商旅“三旅融合”,不断提升旅游产品供给质量。

(五)立足富民惠民,不断提高群众幸福指数。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补齐短板弱项,努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全面发展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合理均衡配置资源,不断提高社会事业保障水平。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筑牢人民群众安全屏障。全力以赴推进全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发送好友:发送给好友 |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夹 责任编辑:admin 文章作者:
 
版权声明:除部分特别声明不要转载,或者授权我站独家播发的文章外,大家可以自由转载我站点的原创文章,但原作者和来自我站的链接必须保留(非我站原创的,按照原来自一节,自行链接)。文章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准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
 
 
关键字:
模糊搜索:

· 洪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 洪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 洪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 洪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 洪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 洪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版权所有:洪湖市人大常委会 网站备案号:鄂ICP备07501214号
联系电话: (0716)2218010 传真:(0716)2218010 人大投稿:hhsrdb@163.com
技术支持:金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