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设置 工作动态 审议意见 代表工作 人事任免 规范性文件 人大知识 常委会公报 领导讲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决定决议 >> 正文

洪湖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关于洪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的决议


洪湖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

关于洪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的

决议

(2021年1月8日洪湖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洪湖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查了市人民政府提出的《洪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草案)》)。会议高度评价了洪湖市过去五年所取得的显著成绩,对市人民政府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荆州市委的决策部署,基本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以及市人民代表大会各次会议确定的任务表示满意。会议决定批准《洪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

会议认为,《纲要(草案)》提出的“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重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充分体现了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符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会议强调,《纲要(草案)》是“十四五”时期洪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制定实施年度计划和各项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对于将我市建设成为“工业强市”“水产大市”“旅游名市”,努力创建国家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江汉平原乡村振兴示范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会议号召,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上级重大决策部署,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围绕“立足大荆州,争当排头兵;融入大武汉,争当先行者”目标。牢牢把握“四个第一”理念,着力构建“四区引领、全域协同”区域布局,全力建设“工业强市、水产大市、旅游名市”,努力创建“四个示范区”,奋力开启新时代“三个洪湖”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会议要求,市人民政府要根据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综合运用经济、行政等手段,将规划纲要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和财政预算中去,确保规划纲要目标实现。要实施好重点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引导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具有法律效力,要纳入各乡镇和市直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要加强规划纲要实施的监督检查,实行中期评估和动态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修编,调整建议。如有重大变动,需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决定。

洪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第一章 开启洪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156

第一节 全面小康社会如期建成 156

第二节 发展环境 163

第三节 指导思想 164

第四节 基本原则 165

第五节 战略定位 166

第六节 发展目标 169

第二章 筑牢实体经济发展根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72

第一节 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172

第二节 强化工业园区建设 173

第三节 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176

第四节 发展壮大战略新兴产业 178

第五节 加快服务业繁荣发展 180

第三章 加快建设现代流通体系,融入双循环新格局 184

第一节 打造高效物流体系 184

第二节 促进消费提档升级 185

第三节 拓展投资融资空间 186

第四章 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加快建设“数字洪湖” 188

第一节 建设创新型县(市) 188

第二节 促进数字经济发展 192

第三节 加强数字社会建设 193

第四节 提升数字政府水平 194

第五章 深度推进区域合作,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 196

第一节 全面融入“大武汉”都市圈 196

第二节 全方位推进区域经济合作 198

第三节 融入湘鄂渝黔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战略 199

第四节 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201

第五节 加快特色小镇建设 203

第六节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205

第六章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207

第一节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 207

第二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10

第三节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212

第四节 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13

第七章 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215

第一节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215

第二节 夯实传统基础设施建设 216

第八章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营造最优营商环境 220

第一节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220

第二节 建立健全市场体系 221

第三节 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222

第九章 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灵秀洪湖 225

第一节 构建国土空间开发新格局 225

第二节 加强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 226

第三节 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持久战 227

第四节 推进生活方式绿色转型 231

第五节 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232

第十章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升洪湖文化软实力 233

第一节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233

第二节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34

第三节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237

第十一章 全面提升人口素质,厚植人力资源优势 238

第一节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238

第二节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241

第三节 全面提高健康生活水平 244

第四节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245

第十二章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247

第一节 提高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 247

第二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249

第三节 加大保障安居工程建设 250

第四节 促进重点群体共享发展 251

第十三章 推进治理现代化,提高治理效能 254

第一节 加强党的统一领导 254

第二节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255

第三节 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257

第四节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259

第十四章 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打造平安洪湖 261

第一节 强化公共安全保障体系 261

第二节 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263

第三节 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264

第十五章 强化规划组织实施 266

第一节 加强规划组织领导 266

第二节 形成规划实施合力 267

第三节 强化项目建设支撑 268

第四节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269

“十四五”时期,是洪湖市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开局五年”,也是谱写洪湖市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关键五年”。

第一章 开启洪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第一节 全面小康社会如期建成

“十三五”时期,洪湖市紧紧围绕“一同步三洪湖三城市”奋斗目标,制定实施“六大工程”,不断做大工业、做活交通、做强水产、做优旅游、做美城市、做实民生,“十件大事”所有项目全部建成,为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建设稳中有进2016年至201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13.1亿元上升到306.15亿元,年均增长9.93%。预计二〇二〇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4.52亿元,五年年均增长8%。财政总收入和地方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从11.40亿元、8.39亿元增长到15.83亿元、10.5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1.56%、7.93%。围绕“三落实”“三精准”“三保障”,尽锐出战,真抓实干,让“真脱贫、脱真贫”落实落地,16148户51702人全部实现脱贫。全市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13%、9%,分别达到33454元、18583元。县域经济、综合经济实力、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稳居荆州第一方阵,是全省县域经济进位显著县市。

发展后劲显著增强。2017—2019年连续三年获评湖北省科技创新先进县市,2019年全省市县科技创新综合考评结果居荆州市第1位。2016年以来共引进项目186个,投资总额581亿元。其中已经投产111个,投产率59.6%;在建项目23个,开工率72%,招商业绩连续三年稳居荆州第一方阵。绿地集团、雅居乐集团、省交投、美好集团、安井集团、楚昌集团、韩国三立、四川金威利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落户洪湖;重组盘活了雪花秀、汇龙生物、振威鞋业等一批问题项目。年均滚动实施重点项目103个,开复工率达82%,97个重大项目相继建成,长利玻璃、一泰科技、洪乐电缆、三立车灯、美好新材料、威弘鞋业等一批产业项目建成投产。四年来,洪湖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完成168.5亿元、201亿元、122.5亿元、142.6亿元,增幅分别居荆州市第4位、第3位、第1位、第1位。

产业体系不断优化。高举“工业兴市”发展大旗不动摇,重点实施工业倍增三年计划,工业增加值增速由2016年的7.52%上升到2019年的12.8%;累计新增规上企业50家、高新技术企业17家、四板挂牌企业48家,工业入库税金增长到4亿元。粮食年均总产稳定在67.22万吨,稳居全省前十;渔业总产40万吨,产值近90亿元,居全国县市之首,是全国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市、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现代旅游、市场消费、商贸出口日益繁荣,旅游年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倍增到693万人次、40亿元。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实施城建项目81个,完成“五纵四横三环”20条主干路网升级改造,彻底打通城市微循环;一系列城市公园建成开放;小街小巷改造、黑臭水体治理、环卫设施建设等工程全部竣工;共征收房屋5000户、近70万平方米。文旅新城、新滩新城加快建设。城区禁建、全域禁鞭已成常态。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省级森林城市、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市。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大比武,“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全部建成,汉洪线美丽乡村先行区基本建成,美丽乡村总量位居全省前列。

短板弱项补齐补强。累计完成交通投资263.7亿元,武汉城市圈环线高速公路、洪监高速公路、燕窝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新堤港区综合码头、新客运站建成运行,江北高速公路、乌林长江大桥加快建成。实施水利防洪三年“补短板”项目27个,完成63公里洪湖围堤加固、79.5公里东荆河堤防加固和洪排河治理等工程建设,东分块蓄洪工程建设加快,新增外排能力200m3/s。

民生福祉不断改善。将新增财力三分之二用于民生。年均新增城镇就业7600人,基本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连续5年提高退休职工养老金待遇,成为全国城乡居民社保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实施“改薄”工程,先后完成75个中小学改扩建,完成职教资源整合,合计补充教师987人,全力支持民办幼儿园、特殊教育、职业教育等事业发展,校园安全“三个100%”基础夯实。开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人民医院建设完工投入使用,龙口卫生院、燕窝卫生院、府场卫生院成功搬迁,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精神卫生中心业务大楼、中医院风湿大楼等项目即将收尾,新滩开发区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工程加快,解决了村医养老保险问题,构建起市、乡、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篮球、太极拳、广场舞等文体活动亮点纷呈,成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县市。深入开展全国民政基层服务能力建设示范试点,养老服务、殡葬改革、公益公墓、社会救助、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等经验被全省全国推广。

生态环保持续加强。中省环保督察整改任务98项以及反馈各类信访件全部整改完成。坚决打好打赢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15个专项任务全部完成。完成大湖拆围和11.7万亩退垸还湖还湿任务,长江和洪湖全面禁捕全面实施,长江、洪排河、下内荆河已全面实施退渔还河。扎实推进以秸秆禁烧、全域禁鞭、扬尘治理为重点的大气污染防治,环境空气质量三项指标全部达标并位居荆州第一。扎实推进四湖总干渠水质断面整治、大湖水质消劣减五等水环境治理,劣五类水体基本消除,四湖总干渠国考新滩断面水质首次实现年均值达标,保护区核心区水质恢复到Ш类。扎实推进固体废物污染治理,开展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清查,重点实施府场土壤修复工程,开展危险废物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并全部整改到位。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在2016年98+洪水灾害、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2020年超历史洪涝等重大风险考验面前,全市上下万众一心、全力以赴,协同作战,坚决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疫后重振攻坚战、防汛救灾突击战,抢抓机遇加快灾后重建、疫后重振,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共化解各类信访积案160余件,连续14年未发生较大以上交通事故,连续27年未发生重大火灾事故。擦亮“平安洪湖赤卫队”品牌,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和社会管理创新,社会治安、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防灾减灾等工作常抓不懈,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向好。

洪湖市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一是发展后劲不足,人才资源匮乏、创新能力较弱,仍需加紧谋划一批关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二是综合实力不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占比较低,石化装备产业绿色化、智能化水平仍需提升,汽车零部件、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优势不突出。三是民生供给不够,教育、卫生、养老、托幼、环保等民生短板有待进一步补齐,社会治理、公共服务、风险防范等方面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四是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乡镇之间、企业之间、部门之间不平衡问题还很突出,保障能力尤其是对乡镇发展支持有待进一步提升。五是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生态环境修复治理、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等生态环境补短板工程仍需加快实施。六是营商环境不优,少数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缺乏担当精神和服务意识,政府效能还需进一步优化,市场体系发育不够完善,市场意识不强,过多依赖政府投入。

专栏1 “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指标

属性

规划目标

预计情况

2020年

年均增速

(累计)

2020年

年均增速

(累计)

经济发展

1

生产总值(GDP)

亿元

预期性

335

10

294.52

7.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亿元

预期性

75

3.5

83.97

4.3

第二产业增加值

亿元

预期性

122

12.5

90.04

5.9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

%

预期性

12

12

224.1

6.4

第三产业增加值

亿元

预期性

138

14.6

120.51

10.4

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

%

预期性

40.5

40.9

2

人均生产总值

预期性

38728

10.8

35917

8

全员劳动生产率

(万元/人)

预期性

0.75

0.7625

3

财政总收入

亿元

预期性

15.6

8

12.8

4.4

4

地方公共预算收入

亿元

预期性

11.8

8

8.1

2.9

税收占地方公共预算收入比重

%

预期性

76

80.7

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预期性

310

17

131.21

11.7

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预期性

181.1

14

141.2

7

城镇化率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预期性

55

44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

约束性

44

40

8

外贸出口

万美元

预期性

9000

15

6000

9

实际利用外资

万美元

预期性

1403

7

100

10

市场主体存量和增量

预期性

68000

8

54024

6.72

11

金融机构期末存贷比

预期性

55

2.5

金融机构期末存款余额

亿元

预期性

410

13.5

金融机构期末贷款余额

亿元

预期性

209

21.5

创新驱动

12

科研经费投入强度

%

预期性

1.2

1.8

10

13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预期性

0.6

20

0.7

15

14

互联网普及率

%

预期性

66.2

72.4

9.4

15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

预期性

12.5

12

10

人民生活

16

总人口

万人

预期性

105.25

0.63

90.91

其中:户籍人口

万人

预期性

0.65

90.91

常住人口

万人

预期性

0.64

人口自然增长率

预期性

8.64

3.2

-1.28

出生人口性别比

约束性

127

122.68

-1.0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预期性

36358

9

32952

6.9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预期性

21581

10

18862

7.1

17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预期性

4500

5136

18

城镇调查失业率

%

约束性

4.5

3.68

19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

万人

约束性

0.3062

0.3051

公共服务

20

社会综合保险参保率

%

约束性

100

98

21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万人

约束性

21.6

4

60634(口径不一致)

2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

%

约束性

98

98

23

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

约束性

(1550)

0.7

809

24

农村危房改造

约束性

1000

10

726

25

每千名老年人口养老床位数

约束性

35

35

26

医疗机构每千人病床数

约束性

4.66

11.5

4.27

6.1

生态环境

27

耕地保有量

万亩

约束性

142.4

0.01

143.16

0

28

新增建设用地规模

万亩

约束性

0.8

40

0.45

8

29

万元GDP用水量

立方米

约束性

186

(-28.2)

67

30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

约束性

完成省市下达任务

完成省市下达任务

完成省市下达任务

完成省市下达任务

31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约束性

完成省市下达任务

完成省市下达任务

完成省市下达任务

完成省市下达任务

32

森林覆盖率

%

约束性

(17.5)

5.1

17.8

5.4

其中:中心城区森林覆盖率

%

约束性

50

5.3

活立木蓄积量

亿立方

约束性

0.03

4.6

0.03

4.6

33

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

%

约束性

完成省市下达任务

完成省市下达任务

25

34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约束性

76.4

89.3

35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

约束性

完成省市下达任务

完成省市下达任务

完成省市下达任务

完成省市下达任务

说明: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绝对数和增速,按2015年可比价计算;2、生产总值的绝对值按现价计算,增速按可比价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国际环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

国内环境:我国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发展空间依然巨大,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变。

湖北省: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中央支持疫后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一揽子政策、《湖北省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十大工程”三年行动方案》的实施,湖北发展大有可为。湖北正在坚定不移推动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推进“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统筹推进全方位创新、深层次改革、高水平开放,建成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武汉市正着力加强武汉大都市圈建设,积极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科创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荆州市随着燕窝长江大桥、武汉城市圈环线高速洪湖段、洪监高速公路等建成通车,以及沿江高速武汉至洪湖段、天(门)赤(壁)高速公路天门至洪湖段、仙桃至洪湖至监利铁路、洪湖通用机场等项目即将开工建设,洪湖市对外交通条件不断改善。洪湖顺势而为,借势谋求高质量发展。

第三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始终围绕“立足大荆州,争当排头兵;融入大武汉,争当先行者”目标,牢牢把握“四个第一”理念,着力构建“四区引领、全域协同”区域布局,全力建设“工业强市、水产大市、旅游名市”,努力创建“四个示范区”,奋力开启新时代“三个洪湖”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第四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洪湖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洪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洪湖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始终坚持工业兴市第一路径、招商引资第一抓手、项目建设第一载体、作风建设第一保证,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扩大开放,加强洪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发展和安全,发挥政府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五节 战略定位

——“四个第一”

坚持工业兴市为第一路径。牢固树立“大抓工业、抓大工业”理念,立足我市现有产业基础,提升质量、引进增量、盘活存量,全力育龙头、壮集群、强园区。围绕技改扩规、重组合作、创新孵化,重点实施“企业成长工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园区改革创新发展,加快构建具有洪湖特色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在工业兴市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荆州前列。

坚持招商引资为第一抓手。始终坚持“大招商、招大商”,以产业精准招商为主措施,以大项目、好项目为主攻方向,进一步创新招商理念、明确主攻重点、加快项目落地。凝聚“全民招商、人人参与”的招商氛围,全力打造“四最”营商发展环境,全面激发招商活力,提高招商质效,奋力打造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坚持项目建设为第一载体。要把“项目为王、项目为实、项目为先”理念贯穿到发展全局,统筹推进产业类、城建类、补短板类、文旅融合类、民生保障类等重大项目建设,全面提升城市能级、构建综合立体交通格局、健全防洪减灾体系,为加快推动洪湖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坚持作风建设为第一保证。敢担当、善作为、争一流、抓落实,大力弘扬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务实政风,大力践行“我要落实、马上落实、落实才踏实”的良好作风,切实增强大局服务意识、提升实干服务质效、坚守“亲”“清”服务原则,勇作“实干型、攻坚型、创新型”的“三型”干部,坚决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为“争当排头兵、争当先行者”提供坚强保障。

——“三个城市”

工业强市:筑牢实体经济发展根基,推广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发展壮大石化装备、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鞋帽、汽车零部件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特色优势工业。

水产大市:发挥水域面积大、水质优良、水生物种繁衍条件优越等优势,擦亮“洪湖水产”品牌,促进水产品全产业链发展,建成全国淡水水产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基地、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莲、藕、虾、蟹、鱼)。

旅游名市:整合洪湖湿地生态、红色文化、三国文化、地热温泉等旅游资源,打造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特色水乡、文化名城特色,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度假区,打造享誉中外的旅游目的地。

——“四个示范区”

国家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示范区: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和武汉大都市圈等重点区域,在园区共建、产业联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利益互惠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与发达地区分工合作和联动发展机制。探索产业转移承接与自主创新统筹发展模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利用开发区平台,建成跨区域合作与产业转型发展综合试验区。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以建设旅游名市为引领,对标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标准,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度假区。凸显“红色故园、生态湿地、温泉养生、渔家文化”特色,大力实施城旅共建、产旅共荣、文旅共兴、全民共享、品牌共建“五共”战略,构建“一心一带一路、全域风景廊道”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以全面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为重点,突出水生态修复、水环境保护、水资源综合利用,加强洪湖湿地保护、湿地公园建设,不断提高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生态园林城市、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产业绿色发展示范基地。

江汉平原乡村振兴示范区: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大振兴”,补齐农业农村建设短板,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江汉平原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三个洪湖”

“红色洪湖”:红色是洪湖的基因。发扬好红色传统,利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坚定红色信念,加强红色教育,弘扬红色精神。打造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样板”、全国重要红色教育基地和全国知名红色旅游胜地。

“绿色洪湖”:绿色是洪湖的优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灵秀洪湖,实现经济建设和生态环保双赢。

“金色洪湖”:金色是洪湖的希望。聚力促进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建设富强洪湖,全面提升民生福祉。

第六节 发展目标

展望二〇三五年,洪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力争迈入千亿GDP俱乐部。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全市发展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洪湖市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综合实力持续提高。“十四五”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目标力争达到8%,高于全国、湖北省1%左右的增长速度。构建现代经济体系,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协调发展,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促使创新成为驱动企业壮大、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不断引入创新资源,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全民劳动生产率、科技进步贡献率明显提高,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显著提升,建成省级创新型县(市)。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新型城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核心城区高质量发展,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城市功能布局、空间格局不断优化,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继续加大,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率明显上升。

——民生福祉显著增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专栏2“十四五”时期洪湖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年预计

2025年

年均增速(%)

属性

责任单位

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

%

294.52

460

8

预期性

统计局

2

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

%

0.7625

1.1164

10

预期性

经信局

3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44

70

预期性

住建局

创新发展

4

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

1.8

2.5

7

预期性

经信局

5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

0.7

1.0

7

预期性

经信局

6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12

15.3

5

预期性

经信局

民生幸福

7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

24011

33677

7

预期性

国调

8

城镇调查失业率

%

3.68

3

预期性

人社局

9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10.5

12.3

约束性

人社局

10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

1.72

1.94

2.46

预期性

卫健局

11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98

100

预期性

人社局

12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

0

1

预期性

卫健局

13

人均预期寿命

77.3

79.1

预期性

卫健局

生态文明

14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

完成省市下达任务

完成省市下达任务

完成省市下达任务

约束性

发改局

15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完成省市下达任务

完成省市下达任务

完成省市下达任务

约束性

发改局

16

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

89.3

82

1.36

约束性

生态环境局

17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

87.8

90

0.504

约束性

生态环境局

18

森林覆盖率

%

17.8

18.8

0.2

约束性

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安全保障

19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亿斤

12.76

13.4

1

约束性

农业局

20

能源综合生产能力

万吨标煤

1.45

1.85

5

约束性

发改局


第二章筑牢实体经济发展根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三个园区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开创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围绕工业强市建设目标,不断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全面推行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第一节 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锻造产业链长板,立足石化装备、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汽车零部件四大产业链,实施补链强链固链工程,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

补齐产业链短板,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延链补链强链。

加强区域产业合作,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谋划布局大健康、人工智能等一批新兴产业链。

实施“产业链长制”,建立健全“一条产业链、一位市领导、一个工作专班”的工作推进机制。围绕产业链精准招商,引进一批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核心竞争力强的产业链龙头项目和延链、固链、补链、强链的关键项目。通过“以产业招商”“以商招商”“集群招商”,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企业、行业龙头企业、上市公司、以及产业链供应链配套企业,发展优势集群经济。

第二节 强化工业园区建设

明确工业园区定位,调整优化产业布局,突出产业特色,合理配置资源,促进产业聚集,提高竞争能力,实现“产业成链、聚集成群、形成特色、错位发展”。到202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力争突破500亿元,年增长15%;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对全市经济带动能力显著增强。

新滩经合区。打造全省飞地经济示范区、武汉大都市圈卫星城、产城融合示范区、武汉产业转移承接基地与产业配套基地。加强新滩经合区产业平台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围绕重点产业和承接产业集聚高端人才资源,支持规模以上企业建立职业技能培训机构,面向产业平台内企业承担职业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任务。加强园区重大基础设施配套,坚持建设智慧园区。积极承接武汉市和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加强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联系,形成以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为主导,电子信息、农产品加工、新型建材产业为特色的制造业基地。围绕汽车核心零部件制造,加快关键零部件项目引进力度,加快形成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服务生产体系,打造华中地区汽车零部件制造产业基地。建设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建材产业园、化工产业园、港口物流产业园、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重点项目。到2025年,打造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完善的产业园区,引进一批重点企业和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

洪湖经济开发区。打造洪湖转型发展龙头、“工业强市”排头兵、产业和城市协调发展的新增长极。以农副产品加工(以水产品加工为主)产业为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纺织服装产业,以环保设备制造业、电子电器、生物医药三大产业为培育产业,配套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农副产品加工园、纺织服装加工园、新型制造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医药化工产业园、新能源化工产业园和港口物流园等七大园区。启动洪湖开发区调区、扩区工作,加快建设临港产业园。高标准建设临港新城,提升建成区城市化水平,建设绿水蜿蜒、田园环抱的生态型园区,全面实现港产城融合。到2025年,开发区综合实力跻身荆州县市区开发区前列,区内工业总产值持续保持年增长15%以上,五年翻一番,力争至2025年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

曹市—府场园区。按照“一轴联动、两翼齐飞、三区协同”发展格局,加强曹市-府场一体化建设,不断发展壮大石化装备制造业集群,打造荆州市石油科技城重要基地。围绕炼化装备产业链、煤化装备产业链、环保设备产业链,进行强链、补链、延链。打造知名的产业品牌,培育在细分领域市场份额较大的“单项冠军”,创建全国知名的石化装备产业园和民营石化装备示范区,到202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

不断加强新滩经合区、洪湖经济技术开发区、曹市—府场园区建设。优化工业空间布局,引导工业企业入园集聚发展,不断推动重点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上下游产业配套密切、分工明确、链条衔接的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园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强化批而未用土地消化利用,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发展“飞地经济”。妥善处置“僵尸企业”,探索运用债转股等方式,最大限度帮助企业实现脱困。加快盘活闲置低效用地,破解园区建设的土地瓶颈,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推动园区建设腾笼换鸟,推进工业“满地”“满能”“满园”工程。加快补齐产业园区基础设施薄弱和配套不足短板,完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加快交通、水电气热等数字终端系统改造。加强园区安全建设,完善园区环保、安全、监管系统。建设洪湖市光电产业园、玻璃深加工产业园、绿色建筑科技产业园、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循环经济产业园、榕基软件莲都生态产业园、储力集团现代中药产业园等一批特色产业园。

第三节 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石化装备业(环保装备智能制造)。推动石化装备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集群化、成套化发展,依托曹市—府场园区,建设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环保装备智能制造业集群。推广绿色工艺技术应用,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全面提升环保装备供给能力和水平,加快培育环保装备智能制造业。加快机器换人、技术转化,围绕核心制造装备、生产过程、生产车间管理三大环节实施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推动环保装备智能制造业“设计、采购、施工、管理”一体化,积极探索为客户提供总包与分包服务,实现向“设计+工程总包+装备制造+品牌”转型。全方位融入荆州石油科技城建设,加速曹府石化装备制造小微产业园建设。到2025年,培育长江石化、昌发容器、思搏盈科技等产值过亿元企业50家,规模企业达到100家,环保装备智能制造业产值达到100亿元。

农副产品加工业。以洪湖经济开发区为载体,围绕“生态环保、绿色安全”总目标,利用洪湖市的农业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积极培育一批优质稻米、蔬菜、鲜果、水产养殖、蓄禽养殖等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引导生态食品加工企业开发高附加值产品,鼓励企业采用互联网新技术转变传统经营方式,推动传统农副产品加工业向健康、绿色、环保型的生态农副产品加工业转型。以华贵食品为龙头,以洪湖浪综合加工项目、楚江红万吨特种水产品加工项目、晨光粮油深加工项目等为支撑,重点发展水产品综合加工、粮油深加工及饲料、林木、蔬菜水果等加工业。到2025年,培育新宏业食品、华贵食品等产值过亿元企业25家,规模企业达到50家,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00亿元。

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积极对接武汉车都,打造华中地区汽车零部件制造产业基地,支持新材料、新工艺的研发,加快配套武汉智能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关键零部件项目引进力度,以汽车发动机、变速箱、底盘为重点,坚持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并举,攻克关键核心零部件技术,形成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服务生产体系。以蓄电池、燃料电池、混合动力为主要研发应用方向,攻克动力总成系统等核心技术,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配套。推动洪湖市汽车零部件制造、湖北兰岳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技术改造和扩建、晓俊汽车产业配套、武汉卓然电动汽车控制器组件生产、裕德机械汽车零部件等一批重点项目。到2025年,培育湖北佰亮电镀有限公司、武汉新锐惠恒实业有限公司等产值过亿元企业10家,规模工业企业达到25家,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产值达到50亿元。

纺织服装鞋帽业。以至尚童装产业园为龙头,威弘鞋业、品信棉织、弘彰制衣、近邻服饰为支撑,重点发展精梳棉、出口服装、鞋帽制造等产业,形成“纺织——鞋服——物流配送——外贸出口”产业链、“设计研发—服装加工—服装配饰—商贸平台”及相关配套产品产业链体系,到2025年,产值达50亿元。结合开发区电商产业,发展“互联网+纺织服装”新模式,实现设计、生产、制造、渠道、销售、管理、服务等一体化。

第四节 发展壮大战略新兴产业

加快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更广领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构建新兴增长极。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基础材料、关键芯片、高端元器件、新型显示器件、关键软件等核心技术攻关,大力推动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扩大合理有效投资。稳步推进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车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集成创新和融合应用。实施深圳谛源光电、和润电子光学微镜头产品生产销售等一批重点项目。

节能环保产业。加大节能、节水环保装备产业培育力度,加快先进技术装备示范和推广应用。实施城市绿色发展综合示范工程,支持洪湖市结合城市更新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开展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和小区内建筑节能节水改造及相关设施改造提升,推广节水效益分享等合同节水管理典型模式,鼓励创新发展合同节水管理商业模式,推动节水服务产业发展。提升环境治理服务水平,推动环保产业持续发展。

生物医药产业。加快推动创新疫苗、体外诊断与检测试剂、抗体药物等产业重大工程和项目落实落地,鼓励疫苗品种及工艺升级换代。实施生物技术惠民工程,为自主创新药品、医疗装备等产品创造市场。加强洪湖源泰科技有限公司改造生产合成胆红素项目及车间升级、明鑫防伪医用试纸项目、泰宁医疗智能化生产线改造及口罩等防疫物资生产线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到2025年,培育一泰科技、济安堂药业等产值过亿元企业10家,规模工业企业达到25家,生物医药产值达50亿元。

新材料产业。围绕保障环保装备智能制造、汽车零部件制造、纺织服装、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加快在高性能纤维材料、高强高导耐热材料、耐腐蚀材料、电子封装材料等领域实现突破。实施上海佰金节能金属绝缘板研发生产项目、武汉旭日胜天新材料、亚东新型环保建材等重点项目。到2025年,培育长利玻璃、美好新材料等产值过亿元企业25家,规模工业企业达到50家,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

专栏3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项目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5G基站建设项目、光学微镜头产品生产销售项目、物联网应用项目、粮食产区互联网服务中心建设及车间升级。

节能环保产业:绿色建筑科技产业园、全能环保除锈液项目、中低温SCR脱硝催化器项目、4400㎡高效节能环保设备项目。

生物医药产业:生物质能源项目、BFS中试平台项目改造及车间升级、改造生产合成胆红素项目及车间升级、防伪医用试纸项目、 医用试纸原料基地项目。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湖北华电洪湖新能源发电项目、太阳能光伏电站、节能金属绝缘板研发生产项目、有机溶剂资源化循环利用项目、汽车零部件项目、环保材料生产项目。

第五节 加快服务业繁荣发展

实施现代服务业倍增计划,促进生活性服务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双轮驱动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提高生活性服务业满足人民群众消费新需求能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

一、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发展

大力实施生产性服务业提升计划,以生产需求和转型升级为导向,大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高端化、融合式、外向型、专业化、集聚化发展。

金融业。支持现有各类金融机构优化设点布局,合理增设分支机构与营业网点。引进一批银行机构,持续推进“金融下乡”“金融支农”,显著提升金融服务“三农”、小微型企业及创新创业型企业的能力。发展互联网金融。鼓励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发挥产业基金对工业、农业的引导支撑作用,促进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加大对接融入大武汉的重点项目和重点产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吸引武汉金融机构到洪湖设立银行、证券、保险、金融租赁、消费金融等法人或分支机构。

科技服务业。培育壮大科技服务机构,鼓励民营企业独立创办或与其他社会力量联合兴办科技服务机构,建设科技服务业集聚区,推进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在科技服务业发展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鼓励企业联合武汉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兴办科技服务机构,吸引知名科技服务机构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众创空间,支持科技服务小微机构创业。培育发展科技孵化器服务、科技金融服务、科技成果推广服务等科技服务业业态。

电子商务服务业。在先进制造业、农业特色产业、商贸流通业、对外贸易、文化旅游、惠民服务等领域实施电子商务人才队伍培育、总部基地创建、电子商务进农村、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创建、电子商务品牌建设、移动电子商务等六大工程,打造基础设施、现代物流、标准化、服务支撑等四大体系,确保洪湖电子商务的发展规模、应用和创新以及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居省内领先地位,深化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市)建设,争创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市)。

二、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发展

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推动生活消费方式由生存型、传统型、物质型向发展型、现代型、服务型转变,力争实现生活性服务业总体规模持续扩大,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培育成长。支持发展总部经济,大力引进一批服务业总部企业。

旅游业。推进实施《洪湖市全域旅游规划》。围绕创建省级、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家旅游度假区目标,凸显“红色故园、生态湿地、温泉养生、渔家文化”特色,大力实施城旅共建、产旅共荣、文旅共兴、全民共享、品牌共建“五共”战略,发展“互联网+文化”“互联网+旅游”、红色旅游、智慧旅游,构建“一心一带一路,全域风景廊道”的旅游发展布局。积极推进环湖绿道续建、洪湖文旅新城、瞿家湾红色旅游小镇、国防教育基地、茶坛休闲岛、悦兮半岛温泉小镇等重点项目建设,不断推进“荆楚文旅名县”“荆楚文旅名镇”“荆楚文旅名村”“旅游景区创A升A”“旅游度假区”“星级农家乐”“后备箱工程”的申报与创建工作。推动旅游业全面对接武汉,建设武汉都市圈生活休闲旅游共享区,打造武汉城市后花园,培育特色精品旅游线路品牌,推动洪湖加快建成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到2025年,接待旅游者1500万人次,年均增长率为15%。旅游收入85.89亿元以上,年均增长率为15%。旅游企业发展到150家(包括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旅游运输、旅游商品厂家等),3A级以上景区10家以上。

商贸服务业。实施商圈竞争力提升计划,推进“一河两岸”特色商圈发展,加快推进优化特色商业街区、商业综合体、大型购物中心、大型专业市场、社区商业等商业网点布局,完善商业网点配套,发展壮大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商贸服务业,建成区域性商贸中心市场。优化农贸市场、集贸市场布局,实施农集贸市场改造升级工程,推动峰口加快打造市副中心和商贸重镇。支持特色餐饮发展,擦亮洪湖全鱼宴、全藕宴、全水宴品牌。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新零售等。

健康服务业。围绕健康养生、养老,实施一批高端康养项目,培育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健康旅游城镇、度假区、文化街,发展一批健康养生、养老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温泉康养、中医康养、湖滨康养等洪湖特色康养项目,建成市区、新滩、峰口三个区域性康养中心,成为武汉大都市圈和周边城市的康养基地。

其他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养老、家政、体育、文化、教育培训、快递等生活性服务业业态,推动养老服务业、家政服务业、文化服务业、体育服务业等健康发展。

专栏4 服务业质量提升工程

全域旅游示范区:国际垂钓基地、“夕阳红”水乡摄影创作基地、御阁老-桃花天地、渔人部落旅游度假区项目、清水堡古韵园建设项目、洪湖荷花博览园、环洪湖乡村旅游扶贫工程。

文化旅游:洪湖鱼米之乡文旅融合示范区、老湾民族风情小镇续建工程、“岳-洪-赤”旅游圈旅游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洪湖茶坛岛水文明示范区、瞿家湾红色教育基地红色驿站、洪湖市红色驿站建设项目、洪湖路易·艾黎特色街区、三国古战场大型实景演出、“洪湖之根”历史文化传承地、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打造工程。

生态旅游:洪湖生态科普教育基地、“洪湖岸边是家乡”湿地生态旅游城、蓝田生态旅游风景区创建国家AAAAA景区升级改造、乌林-老湾-大同绿色生态旅游走廊、洪湖生态博物馆、洪湖湿地生态科普基地、沙套湖湿地公园建设项目。

现代服务业综合体:海绵城市、湿地新城总部基地、湿地新城游客中心、新滩经合区二期基础及13个配套建设项目、渔人部落旅游度假区项目、百花源农业综合体、城东商贸综合体、汽车后市场、再生资源回收市场、洪湖综合保税区暨进口商品展销中心、电商产业园、文旅新城商业综合体、洪湖市人才公寓建设项目、城乡农贸市场。

旅游基础设施:洪湖水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洪湖乌林民俗基础设施建设、洪湖红色民宿群基础设施建设、武汉城市群郊野休闲区基础设施、长江生态科普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洪湖风情渔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洪湖龙街创建湖北旅游名街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老湾民族风情小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洪湖大湖旅游疏散应急通道、富美珂里湾基础建设项目、洪湖革命红村邵南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游客服务中心:“大同世界”田园综合体游客服中心建设、“华中署都”田园综合体游客服务中心建设、东荆河生态休闲旅游带游客服务系统建设、洪湖国家抗洪公园游客服务系统建设、湖北省红色生态旅游度假区游客服务中心、洪湖市红色教育基地游客服务中心、洪湖市游客服务中心(应急广场)、洪湖市“红色江滩”游客服务中心及基础配套、愚公湖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家湾镇创建全域旅游名镇游客服务系统建设、乌林镇创建全域旅游名镇游客服务系统建设、老湾乡创建全域旅游游客服务系统建设。

旅游公路:古乌线水府至悦兮半岛国际温泉度假村公路、汉洪线至悦兮半岛国际温泉度假村公路、台小线至湘鄂西苏区革命烈士陵园公路、环城旅游观光大道、环湖绿道项目、内荆河生态旅游观光带。

第三章 加快建设现代流通体系,融入双循环新格局

培育强大区域市场,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第一节 打造高效物流体系

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实施“现代物流业提速工程”,发挥公铁水联运优势,加快临港物流园建设,加强与武汉物流业对接,以满足武汉商品消费需求为目标,建设一批集信息、仓储、配送、联运和展示交易为一体的符合外向型经济要求的综合型物流园区。积极发展产业集群物流、大宗原料物流、冷链物流等现代物流业,促进现代物流业和制造业、农业融合发展。发展第三方物流和专业物流,培育“互联网+物流”、无车承运、智慧供应链,提高物流智能化、专业化和国际化水平。

加快物流信息化发展。推动物流业科技化、智能化、专业化发展。建立以物流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共享和应用为核心的综合性物流信息平台,实现物流信息共享与业务联动,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发展绿色物流,鼓励节能环保车辆在城市配送中的推广应用,推进城市绿色货运配送体系建设。鼓励物流企业建设仓配一体化项目,提升电子商务后端仓储与配送能力,合理布局冷链仓储中心和农产品集中配送中心。

专栏5重要物流枢纽建设

洪湖市新堤临港产业物流园:总面积约2546亩,以新堤港为依托建设临港产业物流园区,规划建成以产业发展,集商品交易区、物流仓储、物流配送、物流信息综合服务、大型中转站于一体的产业物流园区。

洪湖新滩经合区物流中心:总面积约400亩,以新滩港为依托建设临港产业物流园区。

第二节 促进消费提档升级

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时尚消费等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

促进商品消费稳定增长。以质量品牌为重点,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建设一批一流消费商圈,完善美食街区、时尚消费、休闲娱乐街区等配套设施,打造生活性服务业示范街区和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区,繁荣夜间经济。大力发展首店经济,鼓励电商平台、第三方机构等著名品牌在市区开设首店。

发展服务消费。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利用短视频、新媒体、“网红”打卡地等营销手段,多渠道吸引自驾、亲子、休闲等旅游消费。提高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服务、教育培训、家政等服务消费领域服务供给品质,进一步集聚商流、人流、信息流,带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

健全现代流通体系。发展无接触经济、直播带货、宅经济等服务,降低企业流通成本,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积极拓展移动互联网、家庭物联网领域,推广“网订店取”“网订店送”等新型模式,开拓城乡消费市场。推动便利店增加服务内容,对接电子商务,发挥共同配送终端功能等。

持续改善消费环境。提升行业服务质量,推进无障碍设施和服务环境建设,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营造规范有序的消费环境。发挥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作用,培育消费热点,举办形式多样、特色创新、线上线下融合的消费促进活动,不断满足全市居民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营造热烈的消费氛围。

第三节 拓展投资融资空间

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加强投资扩容增量,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加强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投资建设。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投资规模,提高投资质量。

优化投资环境。建立完善公开、动态的基金投资项目库,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统筹安排、规范使用各类政府投资资金,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采取资本金注入、直接投资、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支持项目实施。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健全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营造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投资环境。大力深化投资便利化改革。

全面拓宽投资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构建多层次的融资体系,支持重点领域建设项目采用企业债券、项目收益债券、公司债券、中期票据以及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等方式筹措建设资金。健全银行、政府、企业对接机制,搭建信息共享、资金对接平台,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重大工程支持力度。健全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第四章 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加快建设“数字洪湖”

坚持创新在洪湖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洪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人才强市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创新,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争创省级创新型县(市)。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把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数字化治理作为主攻方向,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驱动洪湖市领跑数字时代。

第一节 建设创新型县(市)

以科技支撑产业发展为建设主题,抓好创新创业政策落地、创新创业要素集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主导产业创新发展、科技创新为民惠民、体制机制全面创新等重点工作,打通从科技强、产业强到经济社会发展强的通道,构建区域创新发展高地。

一、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孵化科技型企业,争取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企业在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决策、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设立高层次企业研发中心,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吸纳企业参与重大科技项目的决策和组织实施。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建立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路径,积极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着力培育科技型高成长企业,打造创新标杆企业,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和“隐形冠军”“单项冠军”,催生一批“小巨人”“瞪羚”“独角兽”等科技型高成长性企业。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鼓励符合条件的高成长性科技企业上市,引导企业有效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推进科技金融结合,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初创期、种子期科技型中小企业。采取科技创新券等科技经费后补助措施,支持小微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服务、新模式、新业态。

二、释放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围绕提升干事创业能力,着力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围绕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着力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围绕提高创新能力,着力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围绕促进社会和谐,着力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引导人才合理流动。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优化现有人才资源配置,稳定现有人才,切实避免人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不断完善政策和机制,激发现有人才队伍的活力,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重点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管理约束,建立和完善各类人才信息库,加强人才工作网络化建设,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加大人才表彰奖励力度。坚持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制度。各类优秀人才的评选由市委人才办统一牵头组织,由相关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的活力。

健全完善人才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在生活保障、社会保险、子女入学、婚育手续办理等方面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加强各种行业人才协会建设,定期组织开展活动,加强各类人才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加强人才市场建设,健全服务体系、完善服务功能,促进市场信息化、网络化建设。

到2025年,新增技能人才0.6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0.2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总量的35%。

三、夯实科技创新基础平台

支持洪湖经开区光电子信息产业园、新滩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曹市—府场小微企业孵化园、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持续推进“名院名校名所”建设工程,支持企业主动与武汉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力争更多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研究中心落户洪湖。支持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站、博士工作站等创新合作平台建设。鼓励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引进一批创业咖啡、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新平台,建设面向市场的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机构,共同开展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应用与推广、标准研究与制定等。到2025年,建立国家级技术中心1家,省级各类技术中心20家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2%。

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突出与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理工大学、中科院水生所、长江大学等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加快技术转化、高端人才引进、引进科研基地。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完善科技评价机制,优化科技奖励项目。加大研发投入,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对基础前沿研究支持。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引导和支持科技成果在洪湖转移转化,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普工作,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第二节 促进数字经济发展

促进产业数字化。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推动产品创新、组织创新、模式创新。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以数字牵引为工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围绕智慧物流、智慧家政、智慧旅游、在线消费、在线教育、医疗健康等成长潜力大的新兴方向,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推动中小微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培育形成一批支柱性产业。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大幅提升,力争到2025年,打造20家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推动数字产业化。强化现代信息技术市场化应用,培育数字化知识和信息转化的生产要素,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加快示范平台建设、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大力发展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机器人、3D打印、区块链以及数字创意产业,培育数字产业集群。

专栏6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

企业“上云用数赋智”专项行动: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推行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引导平台企业、行业龙头企业整合开放资源,鼓励以区域、行业、园区为整体,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企业间订单、产能、渠道等全方位共享,加强资源有效协同,带动上下游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促进产业链向更高层级跃升。建设一批智能制造示范企业、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

数字经济新业态培育专项行动: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支持发展在线办公、在线教育等新模式,培育壮大共享制造、个性化定制等服务型制造新业态,提升企业上云用云水平,促进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业务数字化转型,加快培育一批细分领域的瞪羚企业和隐形冠军。

开展数字化转型伙伴专项行动:组建洪湖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伙伴团队,支持企业建立开放型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搭建平台企业(转型服务供给方)与中小微企业(转型服务需求方)对接机制,鼓励平台企业开发更适合中小微企业需求的数字化转型工具、产品、服务,推动一批企业进入国家“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名单。

第三节 加强数字社会建设

深入推进数字技术在公共服务、城市治理、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加速形成以民主参与、集体协作、自组织和自我调节为特征的网络社会。

拓展数字化公共服务。创新运用数字技术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深度开发“云上洪湖”等各类便民应用,支持大数据中心云平台建设,大力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加快发展数字教育、数字医疗、数字城管、数字社保、数字就业、数字住房等,全面推进实施信息惠民工程。

加快打造新型智慧城市。构建“城市大脑”智能化治理体系,强化数字技术在洪湖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和服务等领域的应用,推进智慧交通、智慧安防、智慧健康、智慧社区、智慧水利、智慧住建等建设,提升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工程。加大农村互联网建设力度,扩大光纤网、宽带网、5G网络基站在全市的有效覆盖,推进宽带乡村建设。加快农村管理服务数字化进程,发挥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作用,构建涉农信息普惠服务机制,提升农民生活数字化服务水平。加强数字技能普及培训,开展数字应用进校园、进社区、进车间、进田间、进家庭活动。

第四节 提升数字政府水平

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助力政府职能转变,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向“智慧治理”转变、“只进一扇门”向“最多跑一次”转变,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

打造一体化政务信息平台。强化政务信息系统集约建设,建立城市综合运行管理指挥中心,推进一体化大数据中心等计算机存储平台、一体化政务信息平台等项目建设,提升城市综合运行管理指挥中心运行效能,打造覆盖全市、统筹利用、统一接入的数据共享平台、政务服务平台、协同办公平台,推动网络通、系统通、业务通、数据通,实现市乡镇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协同管理和服务。

推进政府流程优化升级。加快政府管理服务标准化、规范化、透明化建设,推动政务事项同步分发、并联审批、协同办理,深入推进政务流程全面优化、系统升级,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实现扁平化管理和精准高效协同,推进政府治理网络化、信息化、一体化、现代化水平。

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改进政务服务模式、拓展政务服务功能,打破部门间地区间信息壁垒,推动更多民生服务事项“一网通办”、更多涉企服务事项“一站式”办理和“不见面”审批,大力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和效率。

专栏7大数据中心项目建设工程

(一)一体化大数据中心等计算机存储平台

1. 综合交通信息化管理平台。交通局指挥中心、交通数据资源中心、视频共享平台、交通局业务专网建设、大数据研判平台、三级联动平台、智能桥梁监测平台。

2. 洪湖市智慧水务系统工程。(1)应用5G进行智慧水务系统平台工程建设;(2)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系统工程建设;(3)长江、东荆河、四湖防汛调度系统,结合无人机、无人船实现无人化巡查,高清视频实时回传;(4)灌区调度运行信息化系统工程建设(包括泵站、涵闸、渠道、田间灌溉信息化系统等);(5)水厂运行管理信息化系统;(6)水务管理系统。

3. 洪湖市“雪亮工程”建设。一是洪湖市市、镇、村三级综治指挥中心建设;二是综治信息化平台子系统;三是综治中心对接子系统。

4. 洪湖市“市民之家”建设。主体工程为10层(10+1)框架结构构筑物。水电配套工程等,规划占地面积80亩,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

5. 武汉新滩经合区智慧园区建设项目建设。应急指挥大厅;机房;监测设备;应用平台软件;大屏、网络线路及设备、办公桌椅等设备。

(二)一体化政务信息平台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政务服务一张网”、政府集约化门户、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便民服务平台。


第五章 深度推进区域合作,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洪湖全面融入“大武汉”和湘鄂渝黔革命老区,建设和谐舒适的宜居城市和安全灵敏的韧性城市,打造安全、健康的城市人居环境,争创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

第一节 全面融入“大武汉”都市圈

发挥洪湖比较优势,加强与“大武汉”对接发展,全面融入大武汉都市圈,发挥卫星城市作用,开创区域合作新局面。

融入“大武汉”交通网络。加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依托高速公路、轨道交通、高铁、水运、长江大桥运输通道等综合立体交通,深度融入大武汉“1—1.5小时交通圈”,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推动洪湖现代物流业大发展。支持洪湖至武汉同城化轨道建设、汉南至新滩第二通道项目、新滩港口建设和新滩物流中心项目建设。

融入“大武汉”农产品市场。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行商会、物流企业等市场主体作用,支持洪湖绿色、生态、优质农产品进入武汉农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知名度和美誉度,建成武汉市的“菜篮子基地”。

融入“大武汉”创新网络。充分利用“大武汉”科技创新资源优势,加大“招才引智引技”力度,吸纳武汉大学生、科技人才到洪湖创新创业,支持武汉科技成果到洪湖转化,支持武汉高校科研院所参加洪湖企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院士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建设,助推洪湖提升创新能力。

融入“大武汉”产业生态体系。加强新滩经合区建设,创新飞地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模式。将新滩经合区产业体系纳入全省产业规划布局。积极承接武汉产业转移,重点在新能源汽车、汽车零部件、光电子、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等领域加强与武汉对接发展,优先承接带动力强、关联度高的产业项目,借势发展,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厚植产业优势。加强与武汉的产业协作,把洪湖发展成“大武汉”产业布局的重要节点,构建“武汉研发、洪湖生产”的产业配套关系。推动虚拟产业集群发展。

融入“大武汉”旅游圈。利用毗邻武汉的区位优势,发挥洪湖旅游资源、旅游产品优势,吸引武汉人“游洪湖”,建成武汉“后花园”。

融入“大武汉”教育医疗服务圈。充分利用“大武汉”教育资源优势,通过业务培训、师生交流、联合办学等多元化形式,加强基础教育合作,提高办学水平。充分利用“大武汉”医疗卫生服务资源优势,加强医共体建设,推动洪湖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第二节 全方位推进区域经济合作

充分依托洪湖“两圈一带”的区位优势,构建东融武汉,西联仙桃,南接岳阳和赤壁区域合作共赢发展格局。

与仙桃实施产业互补,强强联合。加快推进仙桃至洪湖至监利铁路建设及沿江高速洪湖至仙桃段建设,加快两地经济合作交流和人才交流,推动两地现代化物流一体化建设,实现交通连接。在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前提下,吸引仙桃市纺织加工、食品加工、机械电子、生物制药产业四大支柱产业向洪湖延伸和扩张,在洪湖当地完善配套上下游产业链企业,促成产业链大融合、大发展。

与岳阳、赤壁共享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成果。一是加快洪湖港口水运建设,充分利用洪湖紧邻长江优势,发展洪湖航运事业,加强同上游武汉、下游岳阳经济互动。二是合力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对接湖南岳阳、江南赤壁,形成洪湖长江中游“金三角”精品旅游线路。运用“旅游+”发展理念,加快酒店、餐饮、娱乐等配套服务业发展,把洪湖打造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三是促进产业深度合作。洪湖、赤壁、岳阳共饮一江水,依托水运连接便利,充分发挥各地石油冶炼、石化装备和电子装备优势,吸收各地产业优势成果,加强三地产业融合和互补。

进一步深化与广东、海南两省疫后交流合作,积极对接两省产业发展,重点在工业产业转移、医疗卫生和文化旅游领域交流、校校合作、特优农产品走进广东等方面着力,形成疫后重振帮扶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

第三节 融入湘鄂渝黔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战略

实施《洪湖市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十四五”规划》。加强洪湖、监利两市湘鄂渝黔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合作,共同推进创新平台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社会治理、生态文明建设,共同融入国家湘鄂渝黔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战略。弘扬长征精神,积极推进洪湖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合作,共同推进“洪湖全域水环境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及绿色发展”工程、“大洪湖”湿地公园建设。

将洪湖市打造成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以“争取国家项目,保护红色家园,传承红色基因,擦亮洪湖名片”为目标,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探索建立有利于欠发达地区“四化”同步发展的体制机制。

将洪湖市打造成全国重要红色教育基地。以“革命常思洪湖水,强国路上问初心”为红色教育定位,围绕“问初心、问使命、问信仰、问征程”设计红色教育体系,把洪湖打造成为全省一流、全国前列的重要红色教育基地。

将洪湖市打造成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开发红色文化、历史文化资源,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加强旅游设施建设,培育壮大旅游产业。以“红色小镇、绿色生活”为瞿家湾红色教育(旅游)定位,统筹“红色+绿色”资源,以红色文化历史、绿色生态生活为宗旨,把洪湖打造成为具有全国知名的红色旅游胜地和重要的文化、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

专栏8湘鄂渝黔革命老区振兴发展重大项目

农业发展项目

双水双绿等现代农业项目、洪湖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产业园项目、国家级优势产业集群(小龙虾)等三产融合项目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市政园林民生项目,老旧小区周围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心城区免费停车场建设项目,中心城区改厕项目,新区城市配套项目建设,仙桃至洪湖至监利铁路、洪湖至武汉同城化轨道交通、洪湖通用机场、沿江高速武汉至洪湖段、天(门)赤(壁)高速公路天门至洪湖段等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城镇污水处理厂(包括乡镇污水一期、二期等项目)扩建及提标改造项目,

精品文化旅游项目

1. 红色湘鄂西工程项目。按照“一区两碑三馆四园五点多景”思路进行规划建设。一区:将目前的湘鄂西革命历史纪念园、江滩公园、路易艾黎旧址进行统筹,按照4A级景区进行打造。两碑:提升改造景区内的主要历史承载地,一是湘鄂西苏区烈士纪念碑,二是九八抗洪纪念碑。三馆:提升改造进行历史教育的主要场馆,包括湘鄂西苏区历史纪念馆、湘鄂西苏区革命烈士馆、九八抗洪纪念馆。四园:景区按照四大板块设计,包括湘鄂西苏区纪念园、烈士陵园、江滩公园、路易艾黎纪念园。五点:景区内新设置五大功能点,一是逸群学校,作为授课、唱红歌的教学点;二是鱼米餐厅,作为红军饮食的体验店;三是元帅广场,将贺龙铜像周围的广场命名,作为讲述贺龙元帅生平的教学点;四是激流广场,将九八抗洪纪念碑周围的广场命名,作为讲述九八抗洪故事的教学点;五是红军工厂,作为讲述后勤保障的体验教学点。多景:给景区内现有的场景命名,赋予其意义,体现出诗意和英雄主义,为后期讲述红色故事、红色教育进行铺垫。

2. 瞿家湾红色小镇项目。分三个阶段实施瞿家湾红色小镇建设。第一个阶段:一是老街修复;二是接待中心选址建设,建议选址在会展中心旧址,整合建设生态停车场、换乘中心;三是旅游厕所提档升级;四是启动镇区立面改造工作,融合苏区建筑、徽派建筑和江汉平原民居风格;五是红色氛围营造。按照“湘鄂西苏区首府、红二方面军摇篮、洪湖赤卫队故乡”进行主题宣传。第二个阶段:一是启动老街延伸拓展工作;二是启动镇区道路升级和旅游码头升级工作;三是启动瞿家湾历史纪念馆(小镇客厅)和洪湖赤卫队博物馆布展工作。第三个阶段:引入市场主体打造5A红色小镇,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

3. 红色教育(旅游)建设项目。改造升级5条红色教育(旅游)线路;制定红色导游标准;开设红色课堂,开展洪湖红色历史进学校活动;改造升级红色宾馆、酒店标准,指定红色教育(旅游)接待点;开发红色旅游产品和洪湖特色纪念品;命名一批红色街道、红色公园,增加红色雕塑,拓展深化红色文化。

第四节 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以适应农民日益增加的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利用国家支持湖北“一揽子”政策窗口期,加快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建设,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争创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到2025年,排水设施全部完成雨污分流,公共供水普及率、水质综合合格率、沿街公厕改造率、住宅小区物业覆盖率均达到100%,城镇绿色建筑达标率达到50%,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45平方米以上,住房保障率达到98%,装配式建筑比例达到45%。

优化全市城镇化布局,形成“四区引领、全域协同”空间格局。即:以新滩经合区、洪湖开发区、曹府工业园区和红色文化旅游区(新堤、瞿家湾为重点)为龙头,引领全市协同发展,形成“由点及面、连线成片、多极协同”的发展格局,发挥中心城镇的集聚和辐射作用,加强其他重点镇、管理区、特色乡镇建设。全面提升城镇人口和产业承载力,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优化雨污水管网混错接改造,建设海绵城市和韧性城市。加强县城老旧小区改造、旧城区连片改造和社区建设。推进老旧小区周围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快中心城区免费停车场建设,实施中心城区改厕项目,高标准提升老城区配套水平和生活品质,系统解决老城区老旧小区问题、棚改小区问题、饮水安全问题、停车难问题、餐馆油烟问题、亮化问题、物业问题、垃圾问题。

加快新城建设。坚持布局科学合理、设施配套完善、资源循环低碳、生态环境良好,大力推进城市新区规划。打造“洪湖岸边是家乡”文化生态旅游新城,实施文旅新城总部基地、文旅新城高端养老、文旅新城游客中心等重点项目。支持新滩新区建设,以环境基础设施、建筑、交通、生态等为重点,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配套,推进美好未来新城项目实施。强化城镇自然生态和人文价值实现,推进江滩二期、贺龙公园等城市公园建设和维护。深化城市新区运输结构调整、推进交通设施改造升级,谋划实施一批城市绿道、高速出入口、示范路、旅游公路等城市新区交通体系提升项目。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逐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就业技能。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

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强风险防控,加强对各类用地规模、结构、布局的管控,促进各类规划的空间协调。加大规划管控力度,做到“建设必审批、违建必拆除”,确保城市建设有序推进。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健全长效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完善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提高城市治理效率。

第五节 加快特色小镇建设

以“擦亮小城镇”建设美丽城镇行动方案为指引,编制实施美丽城镇建设规划,实施城镇提档升级工程,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小城镇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小城镇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质量,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实现特色支柱产业在镇域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在国内国际市场占一定份额,让小城镇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纽带、乡村振兴的龙头。

专栏9 “擦亮小城镇”建设美丽城镇重点任务

(一)补齐规划设计短板

加强规划设计引领。着力解决小城镇发展思路不明、设施不足、无序建设和风貌缺失问题,以乡镇为主体,科学编制美丽城镇建设三年规划(方案)。突出问题导向,统筹谋划小城镇补短板工作措施和项目。突出规划引领,加强小城镇整体风貌、重要节点、街巷和区域建设项目规划设计,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细化行动项目清单,建立项目库,明确项目推进时序及保障措施。严格规划设计把关,提高审批效率,加快项目推进。

(二)补齐公共环境短板

加强垃圾治理、加强污水治理、整治城镇秩序。

(三)补齐公共服务短板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完善生产生活服务。

(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完善交通设施、完善市政设施、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五)补齐城镇风貌短板

传承传统风貌、政治沿街立面、打造街区节点景观。

(六)补齐产业发展短板

持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统筹城乡产业布局,推动镇村联动发展,巩固提升拓展脱贫产业,推进镇(乡)域产业集聚,因地制宜培育多元融合主体,发展多类型融合业态,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发展以乡镇政府驻地为中心的特色产业。加快提升传统产业,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培育发展农村新型电子商务。优化营商环境,支持乡贤回归创业。

(七)补齐治理水平短板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特色小镇和小城镇。重点推进新堤湿地新城、瞿家湾红色旅游小镇、珂里湾漫游时光小镇、乌林温泉小镇、小港航空小镇、峰口-万全高铁小镇、新滩绿地智慧生态小镇、燕窝物流小镇、洪湖渔业小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洪湖赤卫队电影小镇、中国水上运动特色小镇、洪湖市金湾水乡风情小镇等特色小镇建设。

专栏10 特色小镇建设项目

悦兮半岛二期(乌林温泉小镇)项目:规划占地3700亩,包括农业观光旅游区、特色景观旅游区、花园式温泉别墅区、绿色旅游地产区、文化和地方特色旅游区五大板块。

瞿家湾红色小镇项目: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加强区域资源整合和产业融合,新建明清风貌风情街、小桥流水人家景区建设,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流红色旅游纪念品市场,整合提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功能。

洪湖水生蔬菜小镇:以洪排河为核心,以万全镇黄丝村、南昌村,汊河镇红三村、石杨湾村全国领先的水生蔬菜种植和产业链为基础,打造集水生蔬菜种养殖、水生蔬菜加工与销售、水生蔬菜餐饮美食、水生蔬菜新产品研发、人才孵化、农产品输出、国际化示范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水生蔬菜小镇。

珂里湾漫游时光小镇项目:建设包括古街聚落区、文化交流区、水镇风情汤苑区、漫游情景体验区、水镇田园风光区、滨水休闲民宿区、入口综合服务区、生态停车区等。

洪湖渔业小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2000平米游客中心、漫游步道、5座旅游厕所、旅游标识标牌系统、生态停车场。

洪湖赤卫队电影小镇:包括“红色记忆”大讲堂、洪湖赤卫队电影基地、《洪湖赤卫队》实景演绎基地、革命生活体验区、红色旅游文化商品展销中心。

中国水上运动特色小镇:包括水上运动训练平台、水上运动比赛平台、后勤保障区域。

洪湖市金湾水乡风情小镇:位于洪湖市城区“洪湖岸边是家乡”湿地生态旅游城,项目规划占地1500亩,建设渔乐水广场、乐渔鲜水产汇、梦渔酒吧街、淡水阡陌艺墟、听渔音乐剧场、主题酒店、洪湖水天堂城市规划馆等。

明确各乡镇定位,推动特色化发展。推进峰口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支持万全、戴家场、黄家口、龙口等乡镇加快集镇建设。支持沙口、汊河、滨湖等乡镇提升集镇品质。推进农场改革,打造乡村振兴的先行示范区。

专栏11 洪湖市各乡镇发展定位

新滩:围绕“一个核心、两个着力、三个推动、四个结合”打造“五美”新城

曹市:荆州石油科技城洪湖基地和全国石化设备制造之乡。

府场:“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工业小镇。

新堤:智慧新城、健康新城、美丽新城、现代新城、幸福新城。

峰口:省级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洪湖市域副中心。

万全:莲藕产业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滨湖:以洪湖湿地新城、环湖绿道、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建设为依托,加快城市建设,发展原生态水乡旅游和文化产业。

黄家口:打造经济发展提升型、基础建设全面化的乡镇和业务全面、民众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瞿家湾:江汉平原乡村振兴示范乡镇、湖北省全域旅游示范乡镇、国家级红色旅游度假区。

老湾:民族特色风情小镇。

龙口:洪湖市水产生态养殖示范镇。

大同湖: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农业生态旅游节点镇。

戴家场:现代化农业乡镇。

汊河:洪湖市交通综合体小镇、环洪湖旅游节点小镇、特色农产品种养基地。

螺山: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打造全域美丽乡村。

乌林:打造临港工业园、三国乌林名片。

小港:通航特色小镇。

燕窝:“口子镇”、武汉及周边城市后花园。

大沙湖:水产养殖核心区、健康养殖示范区、现代农业先行区和乡村振兴排头兵。

沙口:打造再生稻特色小镇,挖掘红色文化,发展旅游产业。

第六节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巩固湖北省第二批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建设成果。坚持城乡融合,创新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机制,引导城市网络、信息、技术和人才等资源向乡村流动,促进城乡要素合力配置。发挥好集镇和小城镇衔接城乡的重要作用,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异。统筹发展数字乡村与智慧城市,推进数字城乡融合发展。

以适应农民日益增加的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为目标,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共建,提高城乡基础设施联通水平。提高城镇基础设施的网络化程度,加快覆盖城乡的公路、电力、天然气、供水、信息、物流和垃圾污水收集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联通中心城区、中心镇、中心村的基础设施网络。加强燃气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老旧小区燃气改造项目建设,实现天然气覆盖所有乡镇。推进陵园水厂取水口上移工程,支持新滩20万吨新水厂、三水厂(一期)及主配水管网工程、城区老旧供水管网改造工程,保障城乡饮水安全。

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城乡教育事业、城乡文化事业发展、城乡卫生事业、城乡体育事业统筹发展。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区和中心镇集聚,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纳入城镇就业体系统筹培训和安排。建立城乡统一的失业就业登记统计制度,建立覆盖城乡的劳动技能培训体系,营造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环境。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做好特殊群体社会保障工作,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完善救助政策。

第六章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落实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节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

支持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坚持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建设智慧农业和智慧农场。构建“一心一园两镇三带四线十基地”的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空间布局结构,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打造江汉平原乡村振兴示范区。到2025年,农业总产值实现200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400亿元大关,乡村旅游和物流电商综合收入突破100亿元。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实施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工程,推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稳定,努力实现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严格保护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积极推进轮作休耕制度化、常态化实施,实现种养结合,节约利用水资源,确保水土资源节约和永续利用。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兽药,推行有机肥替代化肥、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实现化肥农药、兽药使用量零增长负增长。着力发展循环农业,实行种养结合,着力推进畜禽粪污、秸秆、农膜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水产健康养殖,实现农产品产地生态环境优美清洁。

提升农业创新水平。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水平、成果转化水平,加快建立新型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全面深度融合应用,实现农业可视化远程诊断、远程控制、灾变预警等智能管理。进一步提高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农业装备智能化水平。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园创建工作,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到2025年,实现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大于70%,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创新推广莲藕“一种三收”新模式,示范推广“莲(茭)虾套养”“莲鳖共生”“莲鳅共生”“鱼莲共生”等高效种养模式。积极发展“硒+农业”。组建洪湖水生蔬菜产业研究院,争创国家级水生蔬菜现代产业园。

专栏12 农业现代化提升工程

农业产业园项目:速冻水产品精深加工暨农产品交易平台项目、绿色再生稻产业公园项目、沙口水稻农业公园。

特色农产品加工项目:荆楚优品水产品加工(蔬菜加工)项目、莲藕精深加工提升项目、淡水鱼精深加工提升项目。

农业产业集群项目:国家级小龙虾优势产业集群项目、国家级淡水鱼优势产业集群项目、国家级1000万羽水禽优势产业集群项目、小港现代渔业综合体、国家级莲藕优势产业集群项目、油菜产业集群建设项目。

农业高质量发展项目:环湖绿色水生经济植物带项目、河蟹苗种本地化培育基地项目、生猪规模化标准化建设项目、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县建设项目、农作物病虫害预警体系建设、乡镇畜牧站建设、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国家级农产品检测中心、武汉城市群蔬旅融合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流道养鱼推广建设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沙套湖田园综合体培育工程、洪城垸渔业综合体项目、百花源农业综合体。

发展品牌农业。做大做强莲藕产业,加快发展虾、鱼、稻产业,形成拳头产品享誉全国。支持乡镇特色农业发展,以燕窝姚湖莴苣镇、万全藕带大镇、沙口再生稻小镇、滨湖河蟹之乡为重点,打造一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实施精品农产品品牌提升计划,培育发展一批“三品一标”标志农产品,深化“洪湖莲藕”“洪湖清水”“洪湖再生稻”等区域公共品牌建设。积极发展农产品电商,开展农业物联网试点示范,建立重要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直播平台。积极发展订单农业、会展农业及直供直销、连锁配送、网上交易等新型流通业态。积极引入大型品牌农产品加工企业,加深与品牌终端零售企业合作,进一步提升洪湖优质农产品美誉度。

完善农业生产体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坚守耕地红线,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稳定提升粮食产能。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抓好粮食生产,提升粮食仓储物流服务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力争到2025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70万吨。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为重点,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效整合洪湖旅游资源,发展“农业+旅游”。以生态优先、宜渔则渔和依法治渔为原则,健全现代水产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促进洪湖成为全国淡水水产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基地、全国淡水水产大市,到2025年,水生蔬菜产值和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5%左右。推进农业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

第二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科学制定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到2025年,乡村振兴取得突破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初步实现。支持建设6条乡村振兴精品线路、8条主题廊道,1个创建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2个省级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6个特色小镇、60个以上省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农业结构得到决定性改善。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业农村现代化初步实现。

全面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实现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达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大力实施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改善农村生态人居环境。深入实施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实现厕所粪污处理或资源化利用,建立并完善管护长效机制,推动农村厕所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运维市场化、监督社会化,农村厕所粪污得到有效处理或资源化利用。支持燕窝、乌林、螺山、大沙、大同围绕高速出入口优势打造美丽乡村,发展特色产业。建设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检测平台,广泛宣传倡导生态宜居理念,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农村环境网络监督。

实施村庄基础设施改善工程。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快现代设施农业提质增效,引进节水、节地、节能的现代农业设施装备及生产技术,提高水、土、肥利用率。全力推进农村路网、水网、电气网、信息网建设。到2025年,农村自来水覆盖率、乡镇公共福利中心覆盖率、村社公共卫生服务站覆盖率、乡村污水管网覆盖率均达到100%。

专栏13 美丽乡村建设项目

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项目:5年60个村,村级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农村电网改造,道路升级改造,村庄美化绿化亮化,垃圾收集处理,污水治理,沟渠清理护坡等项目建设。

省级美丽乡村整治村项目:5年230个村,村级环境综合整治提升,道路升级改造,村庄美化绿化亮化,垃圾、污水治理规范。

乡村振兴示范线建设工程项目:乌林镇吴王庙村、周家坊村和铁铺桥村,开发区石码头村、茅埠村、老官庙村,新堤办事处新闸村和南河村,螺山镇新联村、花园村、铁牛村、中原村、复兴村、螺山村。村级道路升级改造,违建拆除,农村电网改造,房屋立面改造,村庄美化亮化,文化氛围营造,沟渠清理护坡,下水道建设及村庄景观建设、公墓建设等。

全面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着眼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培育造就一支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利用荆州市“荆十条”等人才引进政策,加大现代农业领域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持续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改革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途径。健全创业创新培训体系,深入开展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计划等培训项目,强化农村“双创”带头人和各类创新创业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提升乡村治理能力。适应农村人口转移和村庄变化新形势,按照发展中心村、保护特色村、整治空心村要求,在尊重农民意愿基础上,梳理一批人口聚集程度高、有一定产业基础、有一定历史文化传承要素、生态环境优美、村两委班子坚强有力的村庄,科学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合理引导乡村村落建设,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现代文明向农村拓展。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发挥信息化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基础支撑作用,推动“互联网+党建”“互联网+社区”向农村延伸,提高村级综合服务信息化水平,推动乡村建设和规划管理信息化,建立乡村数字治理新体系。发展村集体经济。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实现“三治融合”村全覆盖。

第三节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推进农村承包地和宅基地“三权分置”政策落实,规范土地流转,引导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强化投入保障制度改革,加大财政资金支农力度,深化涉农资金整合,创新财政支农方式,引进一切可利用的社会资金,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认定机制,缩小土地征收范围。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

加快培育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明确农场改革任务,组建农垦区域集团。推进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实现政企分开。完成农场公司化改造,盘活农场土地资源,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保险。

第四节 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以生活富裕为根本,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以乡村振兴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增强内生发展能力,确保脱贫不返贫。

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有序推进“三农”事业改革,不断孵化新兴企业主体和农业产业新业态,不断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切实将实现生活富裕的根本目标有效贯穿于乡村振兴发展全过程。从绝对贫困治理转向相对贫困治理,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促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支持以淡水养殖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发展,推进资源与企业对接、产品与市场对接,发挥全市优势资源禀赋,促进农民增收,开展“两类人员”监测与帮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实施因户施策,全面提升帮扶成效和群众认可度。广泛宣传脱贫攻坚先进典型,激发脱贫攻坚主观能动性。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

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构建防返贫有效机制,由集中作战向常态化推进转型,实施“公司+专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带动贫困户就业。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出台相对贫困人口中长期帮扶意见,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深度开发贫困地区优势特色资源,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充分运用大数据平台开展脱贫人员跟踪和分析,保持过渡期扶贫政策稳定,开展网络扶志和扶智。


第七章 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统筹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发挥基础设施建设在稳投资、扩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一节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以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大领域为主攻方向,加快构建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夯实高速智能的信息基础设施。着力建设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确保实现主城区及重点乡镇5G网络覆盖率100%。加速光纤网络扩容,布局大容量光通信传输系统,推进千兆光纤入户、万兆光纤进楼。加快推进大数据中心技术设施建设,提升全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云计算、数据储存服务能力。建设工业互联网,加强与国家顶级结点(武汉)对接,搭建洪湖市工业互联网云平台。

建设便捷智慧的融合基础设施。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传统基础设施进行“数字+”“智能+”改造升级。整合和优化交通信息化资源,建设交通大数据中心、指挥应急中心、信息处理中心。运用5G、区块链、GIS、北斗定位、物联网等新技术,建设交通运输综合信息化系统。

布局高端前瞻的创新基础设施。提升科技和产业创新平台能级,推动新滩经合区、洪湖经济技术开发区、曹市—府场园区基础设施、创新平台、创业载体、公共服务建设。围绕石化装备、汽车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建立健全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大数据中心、数据标准库、工程化平台、中间试验线、检测服务平台等设施,完善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发展支撑体系。

第二节夯实传统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适度超前、突出优势、补齐短板,加快完善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网络,提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突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生态交通运输体系”两个重点,推进“一铁一空两路一桥一港”(仙桃至洪湖至监利铁路、洪湖通用机场、沿江高速武汉至洪湖段、天(门)赤(壁)高速公路天门至洪湖段、第二通道、新滩新港综合码头)建设工程,打造“两轴两圈一廊”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面构筑“一枢纽一示范区”综合交通发展格局。建设同站换乘、城乡直达的“一枢纽两中心多支点”客运场站体系。重点加快洪湖至武汉同城化轨道交通建设,推动形成每个乡镇“条条大路通武汉”的良好局面。改造升级重要市乡公路,推进一般通村公路通畅加密,实施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工程。建设布局合理、连接城乡、安全畅通、服务优质、绿色经济的农村公路网络,全面提升公路养护水平。建设以综合物流园区为中心、重要物流中心为主体的“一园多中心”临港临路物流场站体系。完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实施农产品贮藏保鲜、分级包装等设施建设工程,鼓励企业在具备条件的村建立物流配送网点。

专栏14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一)铁路

仙桃至洪湖至监利铁路:在洪湖境内设置峰口、瞿家湾两个站点。该铁路以客运为主,远期兼顾货运功能,I级双线,设计时速200千米/小时(预留250千米/小时条件),路线全长约89公里。

洪湖至武汉同城化轨道交通:通过汉南区城际铁路线,加强洪湖与武汉的快速联系,促进新滩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体化进程,使洪湖到武汉主城区缩短为1小时。

(二)公路

高速公路:乌林长江大桥、沿江高速洪湖至武汉段、江北高速东延段、天(门)赤(壁)高速公路天门至洪湖段。

疏港公路:洪湖港区新堤砂石集并中心疏港公路、洪湖港区燕窝砂石集并中心疏港公路、洪湖港区螺山砂石集并中心疏港公路、洪湖港区龙口砂石集并中心疏港公路、新滩港区疏港公路。

国省干线:351国道洪湖城区改线工程、351国道新堤至螺山段改建工程、214省道峰口改线工程、353省道峰口至府场改建工程、103省道新滩东荆河大桥及接线工程、103省道洪湖新滩至汉阳沟段新改建工程、214省道新堤至小港改线工程、329省道汊河集镇段道路改线工程、329省道瞿家湾集镇段道路改建工程。

普通公路:河岭大道(州陵大道——工业一巷)、沿江路(新闸路——茅江大道)、玉沙路西延(望江西路——金湾大道)、车站路(外环路--芙蓉大道)、洪林大桥、湿地新城外环路(桥)、护城堤内分洪转移道路、外环路(车站路--州陵大道)、外环路二期工程(州陵大道——园林北路)、芙蓉大道西延道路建设工程、新城大道、沿江路东延(茅江大道——万家墩路)、茅江大道综合管廊及道路改造工程、沿东荆河黄家口至府场公路、汊河至乌林公路、沿东荆河新滩至黄家口公路、沿内荆河新滩至大沙公路、沙回线沙洋至回龙公路、农新线万全街道至陈庄公路。

(三)机场

洪湖通用机场:建设A1类陆上机场和金湾花海、瞿家湾起降点,并着力打造通航领域的特色小镇。

(四)港口、航道

港口码头工程:新滩港区综合码头、燕窝砂石作业区散货码头、螺山砂石作业区散货码头、龙口砂石作业区散货码头、瞿家湾旅游码头改扩建工程、洪湖市螺山内荆河综合码头、洪湖市沙口内荆河综合码头、老湾珂理旅游码头工程、洪湖大湖旅游网点码头建设、洪湖长江旅游港、悦兮半岛旅游码头工程。

航道建设工程:子坝渊河航道疏浚工程、洪湖旅游疏浚工程(蓝田至八卦洲)、洪湖旅游疏浚工程(新堤四桥至小港湖区)、内荆河航道整治工程、大湖航道疏浚工程、洪湖旅游疏浚工程(洪湖旅游港至茶坛岛)、洪湖湿地管理局海事码头至蓝田生态园航道整治工程。

(五)客运站场

新滩汽车客运站、曹市综合运输服务站、大沙湖综合运输客运站、城东公交首末站。

(六)智慧交通

建设综合交通信息化管理平台。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供水保障格局,维护河湖生命健康,健全防洪减灾体系,夯实强化监管基础,切实提升行业能力。构筑“一轴、一重、两区”的水利发展格局。基本消除大中型水利工程安全隐患。实施重点湖泊综合整治,全力推进蓄滞洪区建设,不断完善以河道堤防及排水闸站为基础、大型湖泊为骨干、蓄滞洪区为依托、排水闸站为补充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夯实强化监管基础,建成水利行业全覆盖的一体化感知网和高速安全的水利信息网。

专栏15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防洪减灾工程:四湖流域骨干河渠堤防加固工程(洪湖部分)、洪湖防洪达标工程、洪湖市老闸泵站工程、洪湖市南套沟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洪湖市中型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洪湖市小型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洪湖市城区排涝及生态调水工程、洪湖市子贝渊闸除险加固工程、洪湖市水旱灾害防御系统工程、四湖总干渠(上段)综合治理工程、洪湖市洪排河系统治理工程、洪湖市中小河流(五丰河、陶洪河、万港河、幸福河等)综合治理工程、湖北省汉江下游堤防除险加固工程(洪湖段)、洪湖市长江河势控制及岸坡治理工程、洪湖市内垸民堤加固工程、新堤排水闸整治工程、涵闸(中府河闸、反口河闸、五丰河闸及其它小型涵闸)整治工程(共456座)、洪湖市农村河道治理工程。

水资源配置工程:洪湖市长江饮水水源保护工程、洪湖市沿东荆河引调水工程、洪湖市沿长江引调水工程、洪湖市沿洪湖引调水工程、洪湖市洪湖备用水源工程、洪湖市东荆河沿岸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洪湖市洪湖沿岸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洪湖市三峡移民安置区后续帮扶工程、洪湖市城区水系连通工程、洪湖市水系连通生态调水工程、洪湖市小微水体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河水系连通项目(长江、大湖、老闸)、洪湖市水利血防工程、洪湖市湖泊(红旗湖、沙套湖、里湖)生态修复工程、洪湖市长江岸线生态修复工程。

供水灌溉工程:洪湖市下内荆河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洪湖市农村供水一体化工程、洪湖市沿湖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洪湖市隔堤北灌区现代化改造项目、洪湖市沿江引水灌溉工程。

水利风景区建设工程:洪湖市下万全垸水利风景区建设工程、洪湖市洪湖围堤水利风景区建设工程、南套沟泵站水利风景区建设工程、洪湖市下内荆河水利风景区建设工程、洪排河水利风景区建设工程。

重点实施洪湖东分块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工程、老闸泵站工程、洪湖市下内荆河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四湖流域骨干河渠堤防加固工程。加快推进洪湖市南套沟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洪排河系统治理工程、洪湖防洪达标工程、洪湖市子贝渊闸除险加固工程、洪湖市新堤排水闸整治加固工程、沙套湖湖堤整治及排涝配套工程、长江、大湖、老闸河水系连通工程等项目,促进水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建设城区排水及防洪设施等防洪减灾工程,推动四湖流域骨干河渠治理、中小河流(洪排河、陶洪河、万港河、五丰河、玉带河、龙江渠、幸福河)综合治理。

专栏16洪湖东分块蓄洪区安全建设工程

东分块蓄洪区位于洪湖分蓄洪区的东部,由腰口隔堤、洪湖主隔堤、东荆河堤及洪湖监利长江干堤一起形成封闭圈。根据《蓄洪工程初设报告》,东分块蓄洪区总面积877.49km2,设计蓄洪水位30.48m,蓄洪总容积65.41亿m3。区内人口27.01万人,耕地40.31万亩,国内生产总值66.83亿元。洪湖东分块蓄洪区是长江中下游整体防洪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处理城陵矶地区超额洪水,保障荆江大堤、武汉市防洪安全的重要工程设施。

(一)新滩安全区

1.安全区围堤及穿堤建筑物。

2.安全区内市政道路、给排水、电力通信等配套设施。

3.安全区水系恢复设施。渠系疏挖30条,新建节制闸6座,引水闸5座,泵站5座,扩建、维修泵站4座。

4.其他配套设施。行政办公、文化、教育科研、体育、医疗卫生、社会服务等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商业服务设施。

(二)新堤安全区

1.安全区内市政道路、给排水、电力通信等配套设施

(三)蓄洪区

1.蓄洪区内转移公路建设。省道2条(S103、S329),转移主干线14条,连接线12条,铺路428条,过路涵管56处,机耕桥141座,公路桥49座。

2.泵站保障。对规模较大的南套沟泵站和大沙泵站采取工程措施进行保护,其他泵站由于规模较小,采用损毁更换、重建的方式进行设计。

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优化电力输送通道布局,提升输配电能力。做好农村电网改造及天然气输送管网建设。建设智慧能源系统,发展分布式能源。

第八章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营造最优营商环境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第一节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护市场主体,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帮助广大市场主体实现更大发展。

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构建更有活力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健全国有企业监管和考核机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国有企业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健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分类分层管理制度,完善企业薪酬分配制度。建立市场化导向的选人用人机制。

推动非公经济发展。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法律环境和政策体系。推行差异化信贷政策,落实金融机构主体责任,引导资金更多流向中小微实体企业。发挥民间投资的关键作用,激发社会投资活力。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各类所有制经济融合发展。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实施“金种子”“银种子”计划,建立上市后备资源库,推动更多企业上市。

第二节 建立健全市场体系

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健全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统一市场。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加快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公共用地的市场化进程。引导劳动力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发展高层次人才市场。推进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增加有效金融服务供给,加快科技金融中心建设,提高金融服务消费升级、产业升级效率。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培育发展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探索适应原创导向的重大项目形成和组织机制,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提高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形成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具体办法。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健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体系,发展壮大数据要素市场,支持构建农业、工业、交通、教育、安防、城市管理、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规范化数据开发利用的场景。推进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加强要素价格管理和监督,健全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机制。

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继续放宽准入限制,改革生产许可制度,健全破产制度。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完善违反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责任追究制度,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健全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全面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与合法利益,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强企业商业秘密保护。优化政府职责,推动规制型政府建设,完善公平竞争制度,确保所有市场主体获得公平竞争权利,推动竞争性政策优化。

第三节 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不断完善政府治理体系、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加快建设法治政府、高效政府、服务型政府、廉洁政府。

完善经济治理体系。健全以国家、省、市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财政政策、投资政策等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城等政策紧密配合,目标优化、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经济治理体系。强化落实中省市经济调控政策,建立协同审查机制,普遍建立重大政策、规划的事前评估、中期评估和事后评价机制。不断提升政策设计能力和政策实施能力,加强政策的市场导向和民生取向,形成精准有效的制度供给和政策供给,保持经济政策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提升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辅助经济治理能力,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不断深化洪湖湿地保护、洪湖禁渔与渔民转产、垦区集团化和农场企业化转型发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峰口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武汉—洪湖新滩“飞地经济”发展、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等领域改革,形成一批改革试点经验成果。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深入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积极推进关键领域改革再突破、创新再深入、政策再完善,使市场环境更加宽松便利、政务环境更加规范高效、法治环境更加公平完善,为企业发展当好“店小二”,做到“有呼必应、无事不扰”,打造荆州最优、全省一流的营商环境。建设更加高效便捷的务环境。积极推进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马上办的四办服务,促进政务服务线上线下集成融合。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窗口统一出件”的行政审批模式,所有服务事项实行清单管理。推行“一网通办”和“一窗通办”,将服务事项一并纳入省政务服务网和统一受理平台,力争到2025年网上可办率达100%。培育更加宽松便利的市场环境。实行企业开办“5210”、不动产登记“5321”等便民措施,深入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落实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准入服务等事项,实行分类管理。打造更加公平完善的法治环境。加强诚信政府建设,创新和完善信用监管,推进“互联网+监管”,坚持依法行政,加大司法保护力度,全面提供高效透明的司法保障。

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加强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编制管理。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健全财政体制,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强金融普惠性。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成长性科技企业上市,引导企业有效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提高金融监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

第九章 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灵秀洪湖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灵秀洪湖。

第一节 构建国土空间开发新格局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空间的占用。

实施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洪湖市国土空间规划、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划定和严格落实生态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形成全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优化城镇化格局、农业生产格局、生态保护格局。

强化国土空间监测监督。推进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监测平台、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动态监测评估预警和实施监管机制。建设智慧环保信息平台。健全区域环境事项综合决策机制、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统筹协调机制。实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统一标准,优化环境资源配置。加大监测仪器设备投入,拓展监测领域,提高国土空间监测预警能力和国土开发保护信息化管理能力。

落实国土空间开发管控。强化国土空间管控和负面清单管理,提高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监管能力和水平。落实工作责任,完善国土空间开发管控执法检查。摸清自然资源资产家底,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严格落实责任追究机制,推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打造法制型、文明型国土空间管控执法人员和管护人员队伍。健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督预警长效机制,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定期评估制度,结合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规划定期评估结果,对国土空间规划进行动态调整完善。

第二节 加强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

加强全市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不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深入开展水林田湖一体化保护修复。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进一步加强洪湖长江白鳍豚自然保护区、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等基础能力建设,增加保护区管护、科研、监测、信息能力建设经费,完善保护区人员配置,提高保护区管理能力。推行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坚持用养结合,合理降低开发利用强度,提升自然生态服务功能,实现资源永续利用。实施湿地保护修复工程,有序推进受损湿地自然生态系统修复,强化湿地用途管理,坚决遏制湿地生态破坏行为。巩固大同、老湾等省级生态乡镇,朱家峰、下新河等省级生态乡村创建成果,持续开展生态乡镇、生态乡村建设。

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健全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提高生物多样性预警水平。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把长江禁渔作为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约束性任务。加强重要物种栖息地保护,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建设,加强受损或退化生态系统修复,保障生物生存繁衍。

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探索推行林长制,推进国土绿化、水源地保护等。持续开展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实施创森绿化工程,加强乡村植树造林工程,加快高速、国省道等重要通道以及长江、东荆河、洪排河、洪湖大湖等主要堤防两侧绿化。

第三节 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持久战

贯彻落实长江大保护战略,继续开展污染防治行动,建立地上地下、水陆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打赢蓝天保卫战。推进全域禁鞭,常态化开展大气扬尘、秸秆焚烧、餐饮油烟等大气污染防控,有效控制PM2.5、挥发性有机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推广清洁燃料汽车和电动汽车,全面推进洪湖交通污染防治。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提高大气污染全面共治、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成效。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降低碳排放强度,努力达到碳排放峰值,研究制定二〇三〇年前碳排放达峰洪湖行动方案。

坚决打赢碧水保卫战。实施洪湖全域水环境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工程。围绕水系修复与保护,策划实施退垸还湖湿地生态修复、洪湖市施墩河湖中心河片区综合治理、洪湖湿地与长江近岸线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等一系列重大项目。继续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双十工程”,落实“三线一单”制度。全面推进长江流域全面禁捕,实施长江外滩城区段生态修复二期项目,持续开展长江沿线固废、生产清零、岸线植绿“三个彻底”整治。持续开展沿江沿湖沿河化工企业关停搬转工作。实施洪湖全域水安全工程,全面打响河湖“清四乱”攻坚战。以全面提升水质为目标,优先保障饮用水安全,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强水源地保护区等级和界线划定,持续推进饮用水源安全保护。压实河湖长责任,全面推进河湖长制体系向小微水体延伸。巩固大湖消五减四增三成效,建立四湖总干渠新滩国考断面,洪湖大湖湖心A、湖心B、排水河、杨柴湖水质自动监测站水质达标长效机制。加强水产养殖污染防治、船舶污染防治。推进黑臭水体治理和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优化升级,推动乡镇污水处理厂市场化运作,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持续开展河渠截污分流工程,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加快河湖治理与修复,持续开展长江、大湖、洪排河等河湖退垸退渔退耕还湖还湿工作。支持“华中农业大学洪湖湿地研究中心”建设,支持举办“国家级洪湖湿地学术论坛”。

专栏17 洪湖全域水环境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及绿色发展工程项目

(一)水安全与水资源保护工程

涉及洪湖市湖泊综合治理工程、洪湖市水系连通工程、洪湖围堤岸线整治工程以及洪湖市农村供水一体化工程等4个项目。

(二)水环境治理工程

涉及河道及小微水体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环湖沿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环湖沿线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等3个项目。

(三)水生态修复工程

涉及洪湖市骨干河渠生态修复工程、新堤排水河河湖岸线整治工程、洪湖入湖口整治及生态修复工程、水生环境生态修复建设工程、栖息地生态修复建设工程及环湖沿线绿化造林工程等6个项目。

(四)绿色农业工程

涉及绿色再生稻产业公园、环湖沿岸绿色水生经济作物带、洪城垸渔业综合体等3个项目。

(五)生态旅游工程

涉及环湖绿道工程、洪湖自然保护区航道疏浚工程、茶坛“洪湖生态休闲岛”、清水堡生态修复工程、文旅新城中心河片区综合治理、施墩河片区综合治理、护城堤森林公园、新堤片区长江岸线整治项目等8个项目。

(六)生态环保网络监测项目

位于洪湖湿地、长江洪湖段、东荆河、四湖总干渠,新建1个监测网络大数据管理指挥中心、57个水质自动监测站、6个升级改造水质自动监测站等。

(七)湿地渔民转移就业创业培训基地项目

位于洪湖市就业训练中心和洪湖市职业培训实践基地及周边;在螺山镇、新堤办事处、滨湖办事处、汊河镇、沙口镇、瞿家湾镇、小港镇等7个乡镇新建就业创业培训基地。

(八)四湖总干渠生态修复工程

边坡整治37公里、生态护坡37公里,新建生态廊道20公里,人工湿地100亩,沿渠周边乡镇铺设截污管网250公里,新建及改造泵站20座、流量400立方米/秒。

打赢净土保卫战。加强土壤污染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加强危险废弃物处置,强化工业固废处理和土壤重金属管控。严格固体废弃物集中填埋、堆放场地及其周边地区等土壤污染高风险地区的土壤检测监控。推进污染土壤修复试点工程。加强石化装备生产过程中的辐射污染防治。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加强白色污染治理。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和土壤污染治理,加强黑土地保护,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推进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垃圾无害化处理、农村池塘污染处理与清淤工程。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对未污染耕地给予适当的生态保护补偿。

专栏18 生态环境治理项目提升工程

(一)生态修复工程

退垸还湖湿地生态修复项目、退垸还湖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沙套湖、三八湖、阳柴湖)、丰白河流域环境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项目、重点湖泊生态湖泊修复工程、长江岸线综合整治(四期)、中心城区长江岸线综合整治三期(内压台、外压台)、池塘尾水治理项目、长江流域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湿地农业综合利用、耕作层治理与修复工程、后三峡洪湖围堤加固与生态保护工程、洪湖沿湖生态旅游观光带修复工程、大湖治理生态修复工程(金湾段)建设项目、洪湖湿地与长江近岸线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项目等。

(二)环境基础设施提标改造工程

四湖总干渠新滩国考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生态综合整治项目、水质自动监测站周边生态整治项目(洪湖大湖湖心A、湖心B、排水河、杨柴湖)、大湖35个入湖排污口生态综合治理修护项目、新滩七一沟综合整治项目、环湖绿道废水集中处理项目、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建设项目、水产养殖废水综合治理试点项目、洪湖流域杨柴湖片区入口水质提升工程、洪湖市峰口、府场等重点镇垃圾填埋场地下水修复项目、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脱硝脱硫项目、四湖流域洪湖段农村环境整治项目、环湖绿道洪湖段农村环境整治项目、乡镇农村环境治理整县推进项目、城区绿化建设项目、内荆河综合整治二期、百里长渠绿道、百里长渠综合整治二期、石码头电排河综合整治工程、三八湖湿地综合整治项目、城西片区道路排水综合改造工程、乡镇污水处理厂新建及提标升级和配套管网(二期)PPP项目、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厕所革命等。

(三)垃圾处理提升工程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乡镇生活垃圾清运一体化项目、餐厨垃圾处理中心项目、武汉经开区新滩新区工业废物转运中心项目等。

(四)资源循环利用工程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综合利用项目、循环产业园项目、农村秸秆回收项目、医疗废弃物的收集转运项目等。

第四节 推进生活方式绿色转型

以创建行动为引领,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引导生活方式绿色化,推动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发展。

开展绿色生活示范。深入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创建行动,广泛宣传推广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建立完善绿色生活的相关政策和管理制度,引导生活方式绿色化,推动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发展。

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完善全市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收集模式,建设一批区域性垃圾分拣中转处理中心项目。推动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投产运营。继续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引导式垃圾分类收集站项目建设。防范和化解“邻避”效应,推广“村收集—乡镇处转运—市处理”的垃圾收集转运处理模式。积极开展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建设。“十四五”时期实现城镇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100%,农村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60%以上。

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对标国家塑料污染治理时间节点,严格落实禁止、限制生产、销售和使用部分塑料制品的政策措施,严肃查处虚标、伪标等行为。积极推广应用新型绿色环保功能材料,推广使用环保布袋、纸袋等非塑制品和可降解购物袋,推广使用生鲜产品可降解包装膜。

第五节 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强化绿色发展政策保障,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全面加强资源利用效率。

健全资源高效利用机制。落实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法律法规,加强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和确权登记,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合理回报获得机制,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

展循环经济。开展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构建循环型生产方式、循环型流通方式、绿色消费模式、城市建设绿色化循环化、社会层面资源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在城区建设再生资源回收中心,在乡镇建设一批再生资源集并中心。推动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投产运营。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推进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开展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包装废弃物、农作物秸秆、电子垃圾等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试点,开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试点示范,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有机衔接。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因地制宜推动生产过程协同资源化,处理城市及产业废弃物。

实施节水、节能、节地行动。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严格用水总量控制,加强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统一调度,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发挥水资源价格调节功能,推进农业、工业、城镇等领域节水。


第十章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升洪湖文化软实力

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更好构筑“洪湖精神”和“洪湖价值”,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动洪湖市文化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以提高公民素质、城乡文明程度和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开展文明乡镇、文明村、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校园、文明单位和文明家庭等文明创建活动。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以远程教育、农家书屋、综合服务平台为载体,举办贴近群众生活的讲座,引导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弘扬诚信文化,推进诚信建设。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第二节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完善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公平合理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效。

完善全媒体传播体系。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市融媒体中心,将其建设成集政务、商务、新闻、娱乐、教育为一体的新型媒体矩阵。

推进红色文化基地建设。整合红色历史、红色垦荒、红色知青、红色抗洪、红色创新的文化资源,繁荣发展红色文化,加强瞿家湾红色教育基地、贺龙军部红色文化基地、洪湖赤卫队电影小镇建设。

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推进文艺创作繁荣发展,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激发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造力,创作体现洪湖水乡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剧节目,打造艺术佳作。重点编创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优秀舞台剧目《现代洪湖赤卫队》《最美乡村医生谢爱娥》,改编排练传统花鼓戏《酒楼凉衣》《秋江》《失子惊疯》等剧目。挖掘和传承洪湖学派、耕读、红色等地域特色文化,以优秀的文化精品节目鼓舞、教育、引导人民群众。

深挖传统民俗文化。加大“搭虾子”“五虾闹鲇”“洪湖凤舟”“麝火疗法”“淡水贝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深挖民间技艺传承,科学保护、合理利用传统村落,支持传统文化村庄建设。推进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建立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数字文物资源库”“数字博物馆”,加强洪湖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

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市文体中心。对标最新国家标准,在文旅新城建设含文化中心、体育中心、融媒体中心、国家篮球训练基地、文体广场和美食、酒吧商业街及码头等夜游经济配套文体中心项目。将“体育+”理念融入文旅项目建设的方方面面,加强资源整合,营造“随处都可以健身”的良好环境和浓厚城市文化体育氛围。城区以文体中心为龙头,结合社区、学校、公园、小区等文体设施形成中心城区15分钟文体活动圈。乡镇街道以乡镇文体服务中心、文体广场为中心打造全市城乡15分钟文体活动圈。全市每个自然村结合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设,打造具有洪湖自然特色的“湖乡大舞台”文化品牌。

做好文艺相关赛事工作。推广全民健身广场舞,继续开展群众广场舞展演活动。积极参加荆州市广场舞大赛、荆州民歌大赛,做好青少年社会艺术考级工作。办好洪湖小龙虾节、洪湖清水螃蟹节等节庆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推进体育中心、长江洪湖国际马拉松、水上马拉松赛事等项目建设。加强洪湖长江风景线(长江马拉松赛道)等体育场所建设和升级改造。

专栏19 文体设施提升工程

(一)文化设施建设

文旅体融合发展中心、文体惠民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沙口镇综合文体中心(异地搬迁安置点、全民健身中心)、曹市镇综合文体中心、乡镇文体中心、市文化馆建设项目、档案馆城市会客厅项目、市图书馆建设项目、市博物馆建设项目、博物馆新馆建设(含98抗洪纪念馆)、洪湖市流动图书车(馆)项目、新华集团物流及教材配送中心、洪湖湿地博物馆、洪湖干部学院教学实践基地等。

(二)文化纪念馆建设

陈友谅纪念馆、洪湖名人馆、刘心源纪念馆、刘绍南纪念馆建设、乌林三国文化纪念馆、洪湖三国文化园基础设施建设、洪湖历史遗址公园、戴家场秋收暴动纪念园修缮等。

(三)体育设施建设

体育中心改扩建项目、新体育中心建设项目、全国太极之乡训练基地、洪湖市青少年户外拓展基地(国防训练基地)、长江洪湖国际马拉松赛事、水上马拉松赛事、中国篮协-洪湖篮球训练基地、洪湖市全民健身中心升级改造项目(应急救援基地)、洪湖市公共体育场建设项目等。

(四)历史文化遗产传承

瞿家湾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博物馆、洪湖革命历史博物馆消防工程、瞿家湾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展示利用工程、瞿家湾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防雷工程、凤舟之乡展示基地、洪湖市群众文化艺术中心、洪湖市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地方戏曲荆州花鼓戏后备人才培养及设施设备更新改造项目、洪湖市水乡民俗陈列馆、“红色洪湖”全国艺术家创作院、洪湖淡水贝雕博览园、乌林历史文物专藏馆、文物征集及广场建设、荆州花鼓戏传承基地、洪湖剧场、非遗展示馆、洪湖连家文化保护工程、洪湖革命文物保护工程、抗洪防洪研学基地、农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等。

(五)文化基础设施改造

洪湖市群众文化演出团体流动舞台及音响设备项目、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装备、全市乡镇区办综合文化站达标升级、农村智能广播升级改造、洪湖革命历史博物馆服务功能提升建设工程、新华日报总馆及八路军武汉办事处二十五位烈士殉难处与烈士公墓维修保护工程、文创街区、洪湖农垦文化园基础设施建设等。

第三节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加快培育“互联网+文化”双向深度融合的新型业态。发展文化产业集聚区。做优做强洪湖市本地知名网站和网络平台,构建新闻、资讯、社交等多内容、交互式服务平台。加强文学艺术作品数字化采集和互联网传播,实现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转变。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合和共生。整合洪湖红色历史文化、江汉平原原生风景、原始生态资源、丰富原生产品等优势资源,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立足长征文化、农耕文化、历史文化、水乡风俗,推动乌林—老湾—大同乡村转型发展示范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湘鄂西苏区历史博物馆等文旅项目建设。


第十一章 全面提升人口素质,厚植人力资源优势

以人民为中心,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公共卫生体系,提高人民健康生活水平,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人口综合素质,培育洪湖高质量发展人力资源。

第一节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切实加大教育投入,着力实施“五大工程”,优化教育发展环境,提高教育保障水平,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增强学生文明素养、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教育公平。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推进学前教育全覆盖,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推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与成人教育、特殊教育、校外实践教育协同高质量发展。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到2025年,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全覆盖,三年毛入园率达95%,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80%以上,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巩固率达99.9%,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8%。

消除大班额问题。加快洪湖市实验小学、实验中学、城西九年一贯制学校、文泉中学等学校新建及改扩建项目建设和校舍维修、教师周转宿舍建设等教育配套项目建设。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引进新滩、城东、峰口、戴家场镇等民办学校项目建设。解决市域内中小学校56人以上超大班额问题,实现小学45人、中学50人的国家规定标准班额。

提高教学质量。巩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创建成果,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引入竞争机制,提升教育事业活力。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到2025年全市高考专科以上上线率达98%,本科上线率达到荆州市中上游水平。

消除师资不均衡问题。推进各级各类学校优质均衡发展,提高乡村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办学水平。推进实施“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由编制部门管理编制总量,人社部门管理岗位总量,教育部门具体使用,建立事权、人权、财权相统一的教师管理新机制。落实各类各级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积极推行学区化管理,探索集团化办学,采取委托管理、强校带弱校、学校联盟、九年一贯制等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差异。“十四五”时期,新建幼儿园13所、义务教育学校3所、高中学校1所,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54所,新增学位14000个,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解决校园安全问题。加快推进全市学校安全防范整改与建设工作。加强校车安全管理,规范车辆运营,保障学生交通安全,持续推进平安校园创建。巩固3个100%目标成果,实现所有中小学和城市、城镇幼儿园专职保安员配备率达到100%,所有中小学和幼儿园封闭化管理达到100%,所有中小学和城市、城镇幼儿园一键式报警和视频监控系统达标率达到100%的目标任务,加大部门联合执法力度,着力解决涉校食品安全、周边治安秩序等突出问题,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促进教育数字化发展。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计划、教育信息化发展计划,推进智慧教育发展。启动智慧校园建设,推动教育改革,加大教师补充力量和培养机制,运用学区制、聘用制整合好社会资源。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加快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到2025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发展目标

专栏20 中小学教育提升改造工程

(一)学校新建及改扩建工程

洪湖市城东、城西幼儿园、开发区第一小学、戴家场教育园区小学部、城西和湿地新城九年一贯学校、新堤中学新校建设、洪湖市学前教育、实验小学、实验中学、实验高级中学、文泉中学、贺龙中学等建设项目。

(二)民办教育发展工程

加快新滩、城东、峰口镇等民办学校引进项目建设。

(三)教育基础设施配套工程

洪湖市中小学教师周转宿舍项目、中小学公共卫生达标工程、义务教育学校校舍维修项目、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项目。

(四)智慧教育建设工程

实现以云计算为架构、集中建设、集中管理为主要方式提供平台,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在部署模式上采用分级部署、多运营商带宽接入、资源优化平衡,有效满足本地所有教师、学生网络教学、教师办公使用。

第二节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实施健康洪湖行动,落实涵盖医疗、卫生、养老、药品、保险等在内的洪湖健康促进政策,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实施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快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加强市人民医院、中医院、二医院重症救治能力,市人民医院实现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目标,市中医院巩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成果。加快发展妇幼保健院、精神卫生中心、急救中心等公共卫生单位,提升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的医疗质量。引进民间资本建设新滩工业园区医院、医疗影像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及眼耳鼻喉专科门诊,分东中西三大板块,在龙口卫生院、新滩卫生院、府场卫生院和瞿家湾卫生院建设医养结合院。全面推进市域医共体建设。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强化公立医院建设和管理考核,推进国家组织药品和耗材集中采购使用改革,推广远程医疗,深化与南方医院合作。坚持中西医并重,做强做大中医院类风湿重点专科,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

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突发公共事件紧急医学救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理,健全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推进洪湖市应急物资储备中心、洪湖市急救指挥调度中心建设,开展重大疾病和突发急性传染病联防联控。强化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公共卫生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优化公共卫生体系运行管理机制。加强各类公共卫生机构(含综合医院、中医院、妇幼医院、血防医院、疾控中心、传染病医院、精神病医院等)、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改造提升建设。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强化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职能。支持体检中心、慢性病治疗中心建设,提高对传染病、慢性病、精神障碍、地方病、职业病和出生缺陷等的监测、预防和控制能力。推进肝病阻断传播示范区、慢性病治疗示范区建设。加强健康教育,普及公众急救知识,提升慢病管理和残疾康复服务质量,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

促进医疗卫生公平。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依据常住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等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增加政府医疗卫生投入、确保基本医疗公平可及普惠,加强基层公共卫生经费保障。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支持社会办医,发展健康产业,更好地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需求。

强化药品安全监管。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创新医防协同机制。提升药品安全检测水平,加大农村食品药品安全治理力度,完善对网络销售食品药品的监管。加快推动医疗卫生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大健康数据库建设和应用,促进远程医疗诊断和药品电子追溯服务发展。

专栏21医疗卫生健康项目提升改造工程

(一)医院改造提升工程

洪湖市中医医院门急诊业务楼、洪湖市人民医院传染病大楼(滨湖院区)、洪湖市第二人民医院整体搬迁、洪湖市湿地新城医院、洪湖市人民医院肿瘤综合治理中心、洪湖市新滩工业园区医院、洪湖市眼耳鼻喉专科医院、洪湖市精神卫生中心扩建项目、洪湖市妇保院改扩建项目、洪湖市四医院建设项目、慢性病管理中心综合楼、洪湖市医养结合医院等。

(二)社区服务中心及卫生院建设

新堤社区服务中心、茅江社区服务中心、滨湖社区服务中心、沙口中心卫生院综合大楼、曹市镇中心卫生院综合大楼、小港医养结合项目、市乡二级发热门诊建设等。

(三)医疗卫生资源配套服务建设

洪湖市血液透析中心、洪湖市医疗影像中心、新滩、峰口区域诊疗中心、医疗废弃物的收集转运项目、洪湖市应急物资储备中心项目、洪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应急中心建设项目、洪湖市急救指挥调度中心(洪湖市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建设项目、洪湖市血吸虫病防治风险监测中心及健康教育实践基地等。

(四)智慧医疗项目建设

落实洪湖市疾控中心改建P2实验室项目,完善洪湖市智慧健康建设、洪湖市卫健系统信息化建设,努力建成市级全面健康信息平台,居民健康一卡通平台、健康云惠民便民服务平台、健康云医疗协同服务平台、健康云公卫协同服务平台、全民健康大数据决策支持平台。

第三节 全面提高健康生活水平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继续推进卫生城镇创建工作,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实施全市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

实施全民营养计划全面普及科学膳食及营养知识,推进健康饮食文化建设。市级医疗机构全面配备营养师,实施临床营养干预。加强对学校、幼儿园、养老等机构营养健康工作的指导。全面实施重点公共场所室内禁烟,强化戒烟服务。普及毒品危害、应对措施和治疗途径等知识,坚决打击毒品犯罪活动,健全戒毒体系建设,最大限度减少毒品危害。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推动全民健身生活化,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推广普及全民健身和工间健身。实施三大球振兴计划,大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健身项目,探索推广发展马拉松、健步走等公益性健身项目,传承弘扬武术、龙舟、舞龙舞狮、广场舞等传统、民间体育项目。统筹全民健身公共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打造百姓身边的“15分钟健身圈”。着力推动群众身边的体育组织建设,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类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全民健身志愿者队伍建设力度。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力推进健康洪湖建设,持续开展“健康进万家”活动。统筹推进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公共场所健康监督与消毒行动、农贸市场整治行动、工作学习场所防护行动、病媒生物防制行动、交通出行健康安全行动、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健康饮食倡导行动、无疫创建推进行动。持续推进全市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面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行动。巩固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成果。实施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病媒生物综合预防控制策略。

深入实施健康示范创建行动。持续推进卫生城镇创建工作,开展健康乡镇、健康乡村、健康单位、健康家庭建设,提高社会参与度。重点加强健康学校建设,加强学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完善学校食品安全管理、传染病防控等相关政策。加强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监测与评价。

第四节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树立全面、积极的人口老龄观,构建以人口战略、生育政策、就业制度、养老服务、社保体系、健康保障、人才培养、环境支持、社会参与等为支撑的人口老龄化应对体系。

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做好优生优育的全程服务,进一步做好相关经济社会政策与全面两孩政策的有效衔接。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提高人口素质。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和特别扶助制度,加强对失独家庭的关爱和帮助。

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按照政府引领、社会兴办、居民自治组织参与、市场推动的方向,不断增加公共资源投入,统筹规划建设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支持建设面向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的老年养护院、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等设施。支持老人儿童快乐之家、洪湖市康养中心福利院、洪湖康养综合体等项目建设。全面建立针对经济困难高龄、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的补贴制度。

培育发展养老产业。培育养老新业态。实施养老护理人员培训计划,加强专业化养老服务护理人员和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支持康养中心建设。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

推进殡葬服务改革。发展公益性基本殡葬服务,支持殡仪馆、公益性骨灰安放(葬)设施、城市和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确保殡葬设施设备种类、数量、规模与群众殡葬服务需求相匹配,与殡葬改革工作推进相适应。


第十二章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实施“八大工程”,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一节 提高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提高人民收入水平。

提升就业质量。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全面落实就业政策法规咨询、信息发布、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等公共就业服务制度。更加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加强渔民就业安置,通过提高职业技能水平,提升退捕渔民就业竞争力,指导建立渔业合作社,设立公益岗位,多措并举开辟退捕渔民就业增收渠道。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打造技工特色品牌,培养建筑技工、钢构技工、家政技工和电商技工等专技人才。优化就业服务,加大职业介绍,大学生实习实训、就业见习工作力度,做好城乡新增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等群体的就业工作。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重点加大对残疾人、零就业家庭、就业困难人员和高校毕业生等群众的就业援助力度。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建设洪湖市返乡创业基地、乡镇人社服务中心、公共就业实训基地,持续开展“春风行动”系列招聘会。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

保障劳动者权益。完善劳动用工制度,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和工资支付保障长效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综合执法。

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落实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

第二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制度,统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推进社保转移接续,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完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落实落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配合完成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工作,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落实异地就医结算,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加快商业健康保险市场建设,促进基本医保与商业健康保险相互补充。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落实渔民养老保险,确保渔民生计安置保障到位。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健全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等社会救助制度,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健全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自然增长机制,适时调整城乡低保标准,加快实现城乡低保制度并轨。做好特困人员认定工作,全面落实特困供养政策,提高特困人员生活质量。建立和完善急难型和支出型临时救助制度,切实解决城乡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支持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发展。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支持各级福利院建设,做好困境儿童、妇女、老年人福利保障工作,加强优抚安置工作,发展残疾人保障事业。

优化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大力支持专业社会工作和慈善事业发展,健全经常性社会捐助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社会救济和社会互助、志愿服务活动。

第三节加大保障安居工程建设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大力发展红色物业,推进城乡保障性安居工程,保障城乡居民住房安全。

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体系。落实住房公积金制度,统筹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切实解决城乡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转变公租房保障方式,实行实物保障与租赁补贴并举,推进公租房货币化。完善租赁补贴制度,结合市场租金水平和保障对象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租赁补贴标准。完善城镇居民公租房准入条件,将城镇稳定就业外来务工人员、新就业大学生和青年医生、青年教师等专业技术人员纳入公租房保障范围。提高公租房运营保障能力,健全准入退出管理机制。

推进城镇住房改造升级。加强老旧小区改造提档升级。实施棚户区改造行动计划和城镇旧房改造工程。结合棚户区改造与城市更新、产业转型升级,有序推进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危旧住房和非成套住房改造。有序推进老旧小区电梯安装工作。加强城区、城郊、集镇、乡村全面控建。

保障农村住房安全。合理确定农村危房改造补助对象和标准,优先帮助住房最危险、经济最贫困农户解决最基本的住房安全问题。巩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果,持续关注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的基本住房安全问题。开展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危房改造回头看和长期观测工作。

第四节 促进重点群体共享发展

切实加强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社会群体权益保护,公平参与并更多分享发展成果。

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保障妇女平等获得就学、就业、婚姻财产和参与社会事务等权利和机会。保障农村妇女土地权益,提高妇女参与决策管理水平。加强妇女扶贫减贫、劳动保护、卫生保健、生育关怀、社会福利、法律援助等工作。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儿童、暴力侵害妇女等违法犯罪行为。

促进妇女全面发展全方位优化妇女发展环境,保障妇女参加经济社会发展、享有改革发展成果的平等权力。缩小妇女发展的城乡、区域、群体差距。加强特殊困难妇女群体民生保障。推进“提高农村妇女‘两癌’检查人群覆盖率”“城镇低保家庭妇女‘两癌’检查”等重点项目的落实与完善。

保障儿童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和落实儿童优先原则,优化儿童发展环境,提高儿童之家建设水平。提升儿童营养及食品用品质量安全水平,预防和控制儿童伤害。推进“儿童之家建设”等重点项目的落实与完善。

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强化对未成年人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的依法保障和社会责任。落实未成年人监护制度,构建未成年人关爱的社会网络,健全社区未成年人保护与服务体系。加强洪湖市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开展政府购买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服务,培育、扶持一批青少年事务社工服务机构。加强学校及周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引导,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鼓励青少年更多参与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建立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城乡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建立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

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实现残疾人基本民生兜底保障,落实重度残疾人医疗报销制度,优先保障残疾人基本住房。落实残疾人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健全公共机构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制度。加强残疾人康复和托养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提供服务。加强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维护。

支持家庭发展。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深入实施“家家幸福安康工程”。完善婚姻家庭纠纷预防化解机制,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倡导夫妻共担家务,提升家务劳动社会化水平,探索实行父母带薪育儿假。推进“家庭教育支持服务计划”等重点项目的落实与完善。

做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结合十九届五中全会及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要求,积极参与、全面推进《洪湖市妇女发展规划(2021-2030)》和《洪湖市儿童发展规划(2021-2030)》的编制工作。与“十四五”规划对标对表、与国家新“两纲”对标对表,形成部门联动、多措并举促进妇女儿童发展和家庭建设的政策合力。


第十三章 推进治理现代化,提高治理效能

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深入推进转职能、提效能,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增加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实现城市管理网、社会服务网、社会治安网“三网”融合、一体运行,提高社会治理效能。

第一节 加强党的统一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推动全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实。贯彻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深入总结和学习运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宝贵经验,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落实好干部标准,强化干部激励保护,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完善人才工作体系,培养造就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持之以恒纠治“四风”,严控“三公”经费增长,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盯紧盯牢公共资金、公共资源、公共工程等重点领域,严厉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加强政治监督,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加强廉政风险防范,推进廉洁政府建设。创新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完善政策落实、预算执行、政府投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

第二节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独特优势,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巩固发展大团结大联合局面。全面贯彻党的侨务政策,凝聚侨心、服务大局。加强移民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产业扶持力度,提高移民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实施移民精准扶贫,提升移民群众生活质量。继续做好对口支援工作。

全面推进法治建设。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加强社会普法工作,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建立明确的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深化行政审批改革,改善营商环境。善用法治方式和制度思维解决问题,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落实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运行和监督机制,促进司法公正,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进法治洪湖建设再提升。严格执行重大决策公示听证、咨询论证等制度,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完善适应新媒体的政府信息公开互动机制。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自觉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意见,主动接受社会舆论监督。深入做好民族、宗教、对台、侨务、文史、档案、史志等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文联、科协、侨联、残联、老促会等群团组织更好发挥作用。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提升“一感一度一率一评价”在全市、全省的排名。扎实开展“八五”普法、完善法律服务体系,做实市乡村三级法律服务实体平台,拓展网络服务途径,不断提升公共法律服务水平。实现法律顾问全覆盖,推行“局村共享”和基层法治示范点创建工作。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问责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推进“双随机一公开”跨部门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加强司法执法队伍建设,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建成法治政府。

第三节 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推进智慧城管平台、“智慧公检法”建设,推进“雪亮工程”“数字政府”建设,不断提升城市管理信息化、精细化水平,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健全社会治理体制。健全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巩固“1+1+N”社会治理体系,全面开展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工作,完善市、乡镇(街道)、村(社区)网格四级管理体系,实现管理对接、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大力推进网格管理服务中心与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创新政府治理理念,强化法治意识和服务意识,寓管理于服务,以服务促管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加强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和标本兼治。健全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加强基层政府服务能力建设,完善政府社会治理考核问责机制。

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制。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向基层放权赋能,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依法厘清基层政府和社区组织权责边界,建立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联动机制。健全城乡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推进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促进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志愿服务有机衔接。提升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素质,鼓励群众性组织进入社区,发展壮大平安志愿者、社会工作者和群防群治队伍,提升社区治理与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以新堤办事处为重点,开展城乡社区治理试点建设。

健全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落实分类登记制度,支持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发展,加快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加强行业规范、社会组织章程、村规民约、社区公约等社会规范建设。

完善公众参与机制。依法保障居民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完善公众参与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完善居民会议、议事协商、民主听证制度,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建议。完善村务公开、居务公开、民主评议等途径,加强公众监督评估。

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减轻基层特别是村级组织负担,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着力推进红色广播“村村响”工程,实现村级党员活动中心全覆盖。把加强村级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作为农村党建重点工作任务,大力实施“红色头雁”工程,常态化开展村党组织书记教育培训,健全完善村“两委”成员市级部门联审机制。从“选、育、管、考”四个环节入手,着力打造政治过硬、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带头人队伍。

第四节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围绕“政务诚信、商务诚信、个人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等重点领域,大力推进“诚信洪湖”建设。

健全信用信息管理制度。全面落实国家信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立信息披露和诚信档案制度,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推广应用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推进政务诚信、司法公信,加快政府守信践诺机制,加强公务员诚信教育和管理,在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各领域广泛使用信用记录和信用产品。

强化信用信息共建共享。健全完善信用规划体系、信用标准体系、诚信创新示范、失信惩戒机制和宣传教育体系建设。整合信用信息,建立全面覆盖政务、商务、社会和司法领域的统一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依法推进信用信息采集、共享、使用、公开等环节分类管理,加强涉及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的信用信息保护。

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完善重点领域信用记录,开展失信联合惩戒和守信联合激励活动,健全个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培育规范信用服务市场。建立公共和社会信用服务机构互为补充、信用信息基础服务和增值服务相辅相成的多层次信用服务组织体系。深入推进商务诚信,健全企业诚信管理制度,建立安全生产、质量承诺、信用档案、信用评价、信用报告、“黑名单”披露、市场进入和退出等制度,完善企业信用信息记录和商品流通追溯体系。支持公共和社会信用服务机构发展,建立多层次信用服务组织体系。规范招投标市场。


第十四章 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打造平安洪湖

坚持总体安全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完善重大公共安全预警、预防控制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持续推进“平安洪湖”建设。

第一节 强化公共安全保障体系

加强公共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际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健全公共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人才体系和运行机制。

加强国家安全教育。推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深入持久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巩固和发展民兵预备役建设。贯彻落实优抚安置政策,扎实做好退役军人就业、优抚和服务工作。深化双拥模范城创建,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完善重大公共安全预警、预防控制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

持续开展安全生产行动。完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建立健全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和预警应急机制。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深化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有效遏制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交通等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洪涝干旱、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加快江河控制性工程建设。

强化社会治安管理强化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管理,推进“云上公安·智能防控”大数据运用,以信息化为支撑加快建设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加大人防、物防、技防保障能力建设投入,建设基础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加强政法公安队伍建设,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坚决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黑恶势力、新型网络犯罪和跨国犯罪,全面加强禁毒整治。加强重点人员和特殊群体帮教转化和稳控工作,有效防范、化解、管控影响社会安定的问题。增强全社会消防安全意识,切实做好消防工作。

实施食品安全战略。提高安全标准,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提高监督检查频次,扩大抽检监测覆盖面,实行全产业链可追溯管理。加强食品源头、生产加工环节、流通环节、餐饮服务环节监管,严格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经营和使用行为,提升公共检验检测能力。打造食品安全智慧监管平台,实现食品小作坊许可管理率100%,全市学校食堂“明厨亮灶”建设覆盖率达到100%,保证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提高食品药品安全检测水平,增强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处置能力。

第二节 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坚持预防为主,不断加强社会风险防范,健全经济安全保障,建立风险识别和预警机制,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不断改进信访工作。推进信访制度改革,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完善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推动信访法治化建设。充分发挥阳光信访信息系统作用,着力打造阳光信访平台,提升信访事项及时受理率、按期答复率、按期复查复核率、群众满意率。深化领导干部接访活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信访积案化解和非正常上访处置工作。充分发挥群众接待中心、综治信访维稳工作中心、群众服务中心等作用,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的诉求表达功能,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途径。着力化解农民工工资拖欠、征收补偿、还建房延期和信访积案等问题。加大涉法涉诉信访改革力度,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纳入网格化管理。

加强社会风险防范。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各类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

健全权益保障和矛盾化解机制。引导群众依法行使权利、表达诉求、解决纠纷。健全利益保护机制,保障群众权利得到公平对待、有效维护。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加强对特殊人群的心理疏导和矫治。

健全经济安全保障机制。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实施产业竞争力调查和评价工程,增强产业体系抗冲击能力。确保粮食安全,保障能源安全。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金融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提高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水平。

建立风险识别和预警机制。重点提高财政、金融、能源、水资源、粮食、生态环保、安全生产、网络安全等方面风险防控能力。优化灾害监测站点布局,加强监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一体化全域灾害监测网络。提升防范化解气象灾害重大风险能力和气候资源保护利用效率,实施洪湖国家气象观测站迁建项目。在条件成熟情况下,设置地震监测站。

第三节 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强化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应急处置救援能力,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发展巨灾保险,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到2025年,全面完成“大应急”格局的构建,建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实现安全发展理念科学、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安全监测预警及时、预案体系健全实用、救援能力明显提高,全市人民对安全环境的满意度和对安全需要的获得感明显增强。安全综合指标稳定向好。

完善应急救援制度。补齐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暴露出来的短板弱项,强化应急管理工作,完善落实应急预案,构建重大危险源监控和应急救援体系,推进应急平台建设。有效应对自然灾害、水旱灾害、事故灾难、森林火灾、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增强重大安全事故应急处理能力。推进洪湖东分块蓄洪区安全建设工程、洪狮围堤整险加固工程、环湖绿道工程、下内荆河综合治理工程,提高防汛备汛能力。

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打造多形式、专业化应急救援队伍,提高社会动员能力。挖掘群团组织与社会组织的动员潜能,探索以乡镇党委、村党支部、基层党员为轴心的三级社会动员发动体系。

增强应急物资保障。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建设应急物资储备基地。推进国家华中区域应急救援中心水上救援训练基地和洪湖市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建设,实现应急资源优化配置。

建设应急综合指挥中心。利用人民防空专项资金建设我市的应急综合指挥中心,提升履行使命任务的能力,提高防空袭斗争能力,有效履行“战时防空、平时服务、应急支援”职能使命。建设10支应急专业队(交通运输队、抢险抢修队、医疗救护队、通信专业队、生态防化队、消防救援队、治安专业队、心理防护队、信息防护队、伪装设障中心),提高全市应急救援水平。

第十五章 强化规划组织实施

保障洪湖市“十四五”规划有效实施,坚持“工业第一路径、招商第一抓手、项目第一载体、作风第一保障”总体工作要求,更好履行各级政府职责,最大程度地激发各类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形成全市各族人民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强大合力,共同推动规划顺利实施。

第一节 加强规划组织领导

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动员和带领人民群众团结奋斗,加强“十四五”规划实施组织领导。

坚持集中领导。发挥各级党委(党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为实现“十四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调动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各地各部门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领导责任,细化分解工作目标和任务,确定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明确工作要求,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层层建立责任机制,推动规划有效实施。

激发实施活力。坚持求真务实、力戒浮华,发扬“钉钉子”精神,干字当头、实字托底。实施“新时代年轻干部成长工程”,激励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激励关爱基层干部,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干部队伍。精心开展“对标先进找差距,创新实干促重振”活动,着力培养“五种思维”,提升“八个本领”。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和尽职免责机制,为敢干者撑腰壮胆、为实干者加油助威、为苦干者遮风挡雨、为干成者鼓掌喝彩,营造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事的环境。

凝聚实施合力。以本规划纲要为导向,加强规划纲要宣传,明确发展蓝图,广泛凝聚全市上下智慧和力量,激发各方面创新创业热情,千方百计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积极参与规划纲要实施,使实施规划纲要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规划纲要实施的良好氛围。

第二节 形成规划实施合力

统筹协调、分工负责,明确政府主体责任,强化政策统筹和财政保障,科学配置公共资源,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洪湖市“十四五”规划有效实施。

强化政府责任。实行目标责任制,加强绩效考核。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和督导,落实涉及本地、本领域的目标和任务。以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以及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和重要改革任务为准绳,明确责任主体、实施进度要求,分解明确年度目标、工作指标和推进举措,确保如期完成。

强化监督职能。充分发挥市人大、市政协参政议政职能,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

强化财政保障。结合本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加强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协调衔接,制定中期财政规划和年度预算,合理安排支出规模和结构,年度预算安排要优先考虑本规划实施的年度需要。加大资金整合力度,优化资金配置,确保投向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强财政监督管理,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运用财政杠杆,创新方式,发挥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的引导和放大作用。

强化市场作用。完善市场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创业创新活力,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参与规划实施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三节 强化项目建设支撑

科学谋划、动态管理、有效衔接项目库,推动“十四五”规划内容项目化、工程化,强化项目支撑,保障规划内容实施成效。

科学谋划重大项目以洪湖市“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为基础,围绕国家支持湖北经济复苏的一系列安排、湖北省、荆州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展的一系列措施,结合洪湖市自身发展优势和短板,在科技创新、新型基础设施、关键产业、传统基础设施、生态文明建设、社会民生、防范化解风险、传统产业、其它方面等领域谋划一批重大项目、重大工程。

强化项目动态管理。协调对接、整合打包,统一申报、统一立项,提高项目立项率、实施率,增强项目带动效应。强化动态管理,建立健全梯度层、滚动式、动态性的重大产业项目信息库,密切关注国家和省市政策与投资导向,适时组织全市各乡镇、各部门谋划上报重点建设项目,定期更新,及时把前景好、带动力强、符合洪湖发展需要的重点项目调整筛选入库。

努力做好项目对接。积极与上级主管部门对接汇报洪湖“十四五”规划实施进展,确保“十四五”规划方向不偏、方案要准、进度不慢,在重大项目、重大事项方面彰显洪湖自身新亮点,力争更多洪湖元素挤进市级规划,更多的优质项目同步纳入省甚至国家“十四五”重大项目规划笼子,为洪湖市“十四五”超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四节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强化各乡镇、各部门对本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督导,强化财力保障,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推进本规划的落地实施。

健全规划体系。以本规划为引领,加强统筹管理和衔接协调,形成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统领,专项规划、产业规划、村镇规划、年度计划等为支撑的发展规划体系,落实本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任务,切实贯彻落实全市“十四五”发展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统一部署。

加强评估监督。完善规划评估调整制度,依法开展中期评估。强化规划实施监督,完善政府向人大、政协的报告和沟通机制,及时通报规划实施情况。创新评估方式,组织开展总结评估,探索实行年度评估,开展重点领域专项评估,引入社会机构参与评估,增强规划评估准确性和广泛性。加强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动态监测和跟踪分析。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前景光明,全市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鼓作气、尽锐出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共同奋力建设“三个洪湖”“三个城市”“四个示范区”,用5至10年时间努力实现“两个第一”奋争目标,为推进洪湖市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而努力奋斗。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发送好友:发送给好友 |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夹 责任编辑:admin 文章作者:
 
版权声明:除部分特别声明不要转载,或者授权我站独家播发的文章外,大家可以自由转载我站点的原创文章,但原作者和来自我站的链接必须保留(非我站原创的,按照原来自一节,自行链接)。文章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准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
 
 
关键字:
模糊搜索:

· 洪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 洪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 洪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 洪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 洪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 洪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版权所有:洪湖市人大常委会 网站备案号:鄂ICP备07501214号
联系电话: (0716)2218010 传真:(0716)2218010 人大投稿:hhsrdb@163.com
技术支持:金鼎网络